九点半导语12月19日晚间,央行旗下的媒体金融时报报道:人民银行将于2017年一季度评估时开始正式将金融机构“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多家机构分析认为大银行所受影响较小,中小银行所受影响较为明显。
前天,央行主管媒体《金融时报》发表《央行有关负责人就表外理财纳入宏观审慎评估答记者问》一文,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人民银行将于2017年一季度评估时开始正式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以合理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
一、央行2017年一季度正式将表外理财等纳入广义信贷范围12月19日傍晚,央行旗下《金融时报》主办的“中国金融新闻网”公布了一个大消息:
人民银行将于2017年一季度评估时开始正式将金融机构“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人民银行将于2017年一季度评估时开始正式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以合理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具体为:
表外理财资产扣除现金和存款等之后纳入广义信贷范围,纳入后广义信贷指标仍主要以余额同比增速考核。当被问及央行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有何考虑时,该负责人表示,
我们注意到,当前未纳入MPA的表外理财业务增长较快,部分银行的业务还潜藏着一些风险。一是表外理财底层资产的投向主要包括类信贷、债券等资产,与表内广义信贷无太大差异,同样发挥着信用扩张作用,如果增长过快会积累宏观风险,不利于“去杠杆”要求的体现与落实。二是目前表外理财虽名为“表外”,但资金来源一定程度上存在刚性兑付,出现风险时银行往往不得不表内化解决,未真正实现风险隔离。因此,为了更加全面准确地衡量风险,引导金融机构更为审慎经营,需要加强对表外理财业务的宏观审慎评估。
二、央行出手!一个泡沫都跑不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下决心处置一批金融风险点”的话音刚落,央行就开始放大招了!
听了这话,估计很多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以为只是一件小事,可以像蛛丝马迹一样轻轻抹去,非也非也,
这是天大的一件事,堪称是中国防范金融风险的一个大招,可以写入中国银行管理的历史。为什么?
因为表外理财业务,现在没有纳入正式监管之中,搞得实在有点乱,而且影响重大。
啥叫表外业务,就是“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增加银行收益的业务”,比如票据、贷款承诺函、委托贷款、代收代付等,目前量比较大的就是理财业务。商业银行之所以有表外业务,开始是想搞金融创新。照说,创新之后,就该纳入监管。但是,一些商业银行发现,有了表外业务爽啊,不纳入可以逃避“婆婆”的监管,自己的自由度大增,可以干一些自己想干但风险比较高的事,甚至还可以在灰色地带里穿行,比如违规代持、养券等。
一来二去,商业银行搞表外业务就像抽大麻一样,慢慢上瘾了,表外业务越做越大,俨然成了既成事实。
影子银行于是乎产生了:由银行提供资金、资产对接,却不放在贷款科目内的业务。银行玩起了乾坤大挪移,看来是比谁都厉害。一下子,什么信托、券商资管、基金资管等等,都成了银行的通道,
银行信贷就这样通过银行理财的方式转移到表外,导致表外信贷大爆炸似地扩张。有了影子银行,银行行长爽是爽了,但是,地雷也就埋下了。因为这些影子银行,究竟有多大、是个啥结构、投向哪里、管理得如何,也像影子一样,山色有无中,央行无从全面掌握。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没有监管的金融必然导致风险!
对于这些表外业务的风险所在,央行看得非常清楚,在答记者问的时候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一方面,干扰了国家的货币政策,导致杠杆越加越高;另一方面,资金来源一定程度上存在刚性兑付,出现风险时银行往往不得不表内化解决,未真正实现风险隔离。
这就是为什么央行要把表外业务纳入监管的原因:
对不起,央妈虽然是亲妈,但即使是亲妈,也无法包庇你们,更不会替你们顶这个雷。三、中小银行理财繁荣时代终结根据MPA考核规定,银行广义信贷增速与目标M2的偏离不得超过22-25个百分点,
如果按照17年M2为13%的话,意味着广义信贷同比不超过35-38%。国泰居安徐寒飞称,这将意味着中小银行表外理财迅猛扩张势头遭遇逆转,广义信贷额度更加紧张:
事实上,2016上半年银行理财同比增速仍达到46.6%,尤其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扩张迅猛,城商行的理财资产相比年初已扩张58%,大幅超出MPA监管红线,这意味着中小银行在监管时点上面临的广义信贷额度十分紧张,有限的额度向信贷倾斜,因此,表外理财(尤其是同业理财)、委托投资等表外业务等在季末面临大幅压缩的压力,尤其在政策刚颁布的年末时点和17年1季度冲击较大,导致银行面临资产负债表上同业资产的刚性调整压力,对流动性和债券市场产生较大冲击。
光大证券分析师陈浩武认为,
对大行来说是利好,尤其是基本面较好的建行、工行和中行,对于中小行来说是考验。主要影响在于限制部分理财扩张迅速的股份制银行和试图弯道超车的城商行的表外理财扩张,对于表外理财资产较重的银行的利润会产生一定影响。广发证券测算了在新旧口径下各家上市银行的广义信贷同比增速,结果也显示
大银行所受影响较小,中小银行所受影响较为明显。以下为华尔街见闻根据广发证券测算数据制表:
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测算的影响首先,银行理财在各类资管产品中规模最大,银行理财的任何监管都会引发系统性的市场动荡。根据统计数据,截止2015年年底,银行理财资产规模为23.5万亿元,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规模11.9万亿元,公募基金8.4万亿元,基金专户4.2万亿元,基金子公司8.6万亿元,私募基金5.1万亿元,期货公司资产管理规模0.1万亿元,保险公司资产管理规模14.0万亿元,信托公司资产管理规模16.3万亿元,合计约92万亿元。可见,理财资产在全部资产管理规模中的占比达到了26%,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一类资管产品。
因此,任何关于理财产品的监管都会导致理财产品所涉及的市场出现动荡。比如在此前7月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中,规定银行理财对接非标资产只能通过信托渠道。结果怎样呢?9月数据显示,信托贷款1000亿元,环比8月730亿元大幅反弹(参见图1),显示出监管新规对理财资金投资通道的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考核,可能会导致理财增速放缓和债市调整。一般狭义的信贷就是银行的表内贷款,即银行向企业和居民发放的各类流动性贷款、长期贷款、住房按揭贷款等。广义的信贷则包括贷款、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以及存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款项等,比如银行买入企业发行的信用债,理论上也相当于银行对该企业进行了授信,虽然不是通过传统贷款的渠道。
目前的状况是,理财余额增速要远大于广义货币和表内信贷的增速。2015年理财产品余额增长了56%,但广义货币和表内贷款的增速只有13%和14%(参见图2),这意味着将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考核,理财增速会出现放缓。当然,具体的数字并不可知,因为我们并不清楚理财资产配置中债券和非标的占比,而根据监管要求,理财中的债券和非标纳入广义信贷。但假设理财配置各类资产的比例大体不变,那么理财中债券和非标资产的增速也就与理财总体规模增速相当,超过广义货币和表内信贷增速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另外,由于部分中小银行理财增速较高,这部分银行可能会对理财规模有所控制,以使自身指标符合央行的宏观审慎评估。这种情况下,理财规模的收缩可能会对债市形成一定的冲击,尤其是长期限的国债和低评级的信用债。比如10月25日10年期国债利率从2.66%上涨至2.69%,上涨3BP;10年期国债期货则从高点下跌了0.7%。
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流动性管理工具会明显受益。一旦银行收缩理财规模,那么这部分钱肯定不会再去银行做成存款。中国有句古话——由奢入俭难,用户已经习惯了3%-4%的收益率,现在怎么可能再去把这笔钱做成储蓄存款呢,毕竟,定期存款利率只有2%左右,远低于理财产品收益率。就此,苏宁金融研究院认为,这部分资金可能会流入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流动性管理工具。目前各大互联网金融平台都有1至30天不等的短期理财工具,年化收益率在3.3%-4.6%之间,一旦银行发行理财的动力减弱,这部分资金流入互联网金融平台发行的短期理财工具的概率较大。
银行放贷能力被制约:避免中国债务失控、爆发债务危机这些年来,中国的房价为什么越调控越涨,货币政策多次强调稳健,但是货币增速极其高,就是因为表外信贷的扩张速度太快了,而且很不透明,无法监管。现在这次银行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就直接将表外信贷扩张的根源给规范起来了,对外扩张可以,但是也一样受到信贷控制的约束,要纳入风险资本考核,银行的放贷能力就大大被制约了。
但是这种制约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是中国银行业从混乱走向规范的开始,是避免中国最终债务失控、爆发债务危机而必须采取的措施。
1、接下来,银行的放贷能力将受到制约,大量的表外信贷将使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银行将被动进入适度的信贷紧缩。
2、这样一来,今年年底开始的小钱荒,将会在明年持续,包括房地产企业等都将面临资金的考验。
3、因此一批敏感而优秀的房地产企业将会采取提前降价跑量的策略,尽快回笼资金。
4、中国大量的信托、资管计划、专项基金会面临考验,因为银行理财纳入了广义信贷,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下降,很多信托、资管计划等会面临借新还旧难以跟上的问题。
5、中国的信贷政策、货币政策真正回归稳健,因为理财资金纳入监管,而且计入风险资本消耗,那实质上的信贷恐怕很难保持过去的高增长了。但是明年增长会很高,但不是实质的信贷增长,而是大量表外信贷转入表内。
6、对于人民币汇率会产生一定的支持作用,因为信贷增速放慢,货币供应量会减缓,人民币汇率会受到一定的支撑。
2016年底的小钱荒,可以看做是对这一新规提前进行的压力测试,而随着2017年一季度这一新规的实施,到时候才是实质性的考验。
接下来,房市、股市、债市、信托等都会面临资金考验,房地产行业地王会减少,银行理财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会减少。
来源:金融行业网、华尔街见闻(wallstreetcn)、天天说钱(liuxb0929)刘晓博、黄生看金融(fengyuhuangshan)、财经内参精度(ncjs111)、金融时报、寒飞论债、广发证券、债市观察(bondreview)版权归其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