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功的定义,有很多种:
30岁以前,给自己买房买车。
年底前争取能赶上升职加薪。
完成一件别人都搞不定的任务。
在同事面前做一次出色的演讲。
......
影响一个人成功,有两大谎言,看看你自己有没有中枪吧。
真相:“失败不是成功之母
,成功才是”
“失败乃成功之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励志语。长期以来,大多数loser们在一次次失败后,都在用这句话激励着自己。哈佛大学有关“成功”的案例调研,却道出了另一番真相。
4名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对近30年美国创业者的历史数据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目的是想看看经历过生意失败的创始人在后来的创业上表现如何。他们是否已经从过去的失败中汲取了教训?研究人员将两类企业家的失败案例进行了对比,一类是成功将企业带到上市的创始人,另一类则是以前从未创办过企业的创业者。
结果证明,在调整了统计误差范围之后,有过失败经历的企业家未必就比一辈子从未经营过企业的人做得更好。指望在把一家企业搞砸之后突然就能在商场上叱咤风云了,这跟你因为输了第一场比赛就觉得第二场能赢没太大区别,都不太着调。
这项研究还表明,成功的企业家却有50%的可能性在二次创业中取得成功。你胜利的次数越多,你就越有可能再次胜利。
这与创业指南针(StartupCompass)公司的研究结果一致,他们的调查对象是3 200家初创阶段的科技公司。“对于具有很高市场风险的软件公司来说,”研究人员比约恩·赫尔曼解释说,“不确定性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你从上一家公司获取的经验,都不一定能对第二家公司的实际成功起到显著作用。”
失败不一定让我们水平更高、人更聪明,但成功却能让我们更有可能继续成功。
对于每天上班的职场人来讲,如果你的工作是日复一日重复性很强的工作,当然要从失败中总结方法和经验,避免日后犯相同的错误。但是对于更多人来讲,很多机会一辈子只有一次,错过了失败了就没有机会东山再起。
真相:“把一件事情做到10倍好,
比做好10%更容易”
谷歌实验室Google X做出了无人驾驶汽车、谷歌眼镜以及设计在平流层四处漫游的Wi-Fi(无线传输技术)气球,这个实验室的主管阿斯特罗·泰勒博士透露,他们成功的秘诀就是坚信“把一件事情做到10倍好,往往比做到10%好还要更容易些”。
“尝试做一样新东西或是更好的东西,做法最终不外乎那么两种风格,”泰勒说,“一种是小幅变动,比如改变生产模式。从程度上来说,你往往得到的就是10%的改进。
“但如果要获得真正的巨大革新,一般来说你就得重新开始。你必须打破一些基本的假设,你要去摸索,去试。显然,这个时候就得打破常规,违背常理。”
循序渐进式的进步依靠的是苦干,是更多的资源,是更多的努力。而10倍的进步,则建立在勇气和创造力之上,是巧干。
这就是埃隆·马斯克口中的“占先原则”。在19世纪,想要提高交通工具的速度,10%的思维方式是试图培育出更加强壮的马匹。占先原则建议思考向前运动的物理原理,然后立足于此,发挥最新技术的作用——才有了内燃机的发明。
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我们在竞争中都习惯寻找快马,而不是制造汽车。我们以为自己在创新,最后却被竞争对手捷足先登。
文章摘编自中信出版社
《出奇制胜:在快速变化的世界如何加速成功》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重磅财经热点,实用理财攻略,以小见大,读懂大时代。有价值的资讯,尽在华尔街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