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压缩机是低端制造业吗?明显不是,一个黑乎乎的“小钢盔”,需要几十道加工技术、需要几公斤铜和铁。那压缩机的利润怎么样呢?或者你要问,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前景如何呢?事实就是,降低产能会丧失市场地位,而通过提高技术抬升价格也无法获得话语权。
中国制造着实太难。
文|谢芸子图|张达雄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 图为华意压缩机
对于冰箱来说,压缩机就如同飞机的发动机,是核心部件。“你不要小看这个产品,它涉及到的学科是很多的:声学、力学、润滑、电机、控制这些都包括,从目前的理解来看,制冷压缩机的制造工艺也是相当复杂的,零件加工精度比汽车的发动机还要高……”尹小兵是华意研发的负责人,典型的技术人员,为人腼腆,谈起产品,滔滔不绝的蹦出专业术语。华意压缩的发展非常辉煌,中国第一、世界第一,全球平均每五台压缩机就有一台来自华意。华意,算得上中国制造的一个缩影了。
用尹小兵的话说,“做技术的永远没有终点。”那么来自研发人员的“危机感”可以理解,可在采访的过程中,发现何止“危机感”,谈起现阶段与发展,华意高层可以说都是担忧的。
近年来,互联网迅速发展,寒冬的凌厉却在制造业蔓延,部分公司常年扩大产能带来的资金缺口,已超过所能负荷的范围。“廉价”已成为中国制造的标签,“供给过剩”成为“必须正视”的大问题。“你看我们的产品,一个黑乎乎的小钢盔,几公斤重的铜和铁,几十道工序的精密加工,但利润只有五块钱。五块钱在大城市能买一颗大白菜吗?”华意压缩常务副总经理吴巍屿说道,“这个行业真是不好做。”
01
古镇“初创达产”
正和岛:如果给华意的发展划分阶段,您觉得最重要的节点是什么?
吴巍屿:上市和被长虹收购是重要的节点。96年上市的的时候,华意做了股份制改造,其实一开始,华意是很多家电都做的,但都因不规范倒下去了,搞清产权之后,华意开始规范自营,融资能力也变强,烘托了华意压缩这个品牌。
正和岛:上市之后的发展怎么样?为什么07年又会被长虹并购?
吴巍屿:可以说,2000年到2007年是华意的成长期,同时也是烦恼期。2000年,华意收购湖北荆州压缩机公司;2002年,收购浙江加西贝拉压缩机公司,完成了公司制造的主要布局。那个时候国内竞品公司有十一、二家,大家的水平都比较接近,至于为什么被长虹收购,其中故事就太多了。
02
重组风波
正和岛:当时肯定感觉临危受命。
吴巍屿:确实是比较困难,经过之前好几年的折腾,当时的华意百废待兴。客户、供应商、内部管理都存在问题。尤其是景德镇本部,维持日常的周转都非常艰难。
所以我刚来的第一个任务是把企业盘活,开始正常运营。董事会当年给我们制定了一个“3342”的战略目标,意思是用三年时间达到世界前三强、完成四十亿销售额、两千万台的生产量。一开始,我们都觉得这个指标实在太高了,尤其是对一个刚刚重组的企业。
正和岛:这个指标完成了吗?我们又是怎么走出的困境的呢?
吴巍屿:实际上2010年就完成了。华意的技术一直不错,长虹也不会随便收购一家企业。
我们第一步是实现了搬迁,华意以前的老厂环境比较差,设备也比较老化,新厂09年开始投产,第二年,我们就创造了华意历史上销售最快的记录,也就是在这个阶段,华意极大促进了发展和海外出口。
正和岛:这时国内其它竞品怎样?为什么华意能优先走出去?
吴巍屿:其实现今这个行业还没有经历过大面积洗牌,十年前还在的企业,现在也都还在,我想究其原因该是没有大的技术迭代,而华意更胜于人的,我认为是产品质量。
制造业没有投机取巧的机会,压缩机也是这样,每个阶段都要稳扎稳打,找到客户需求、产品要跟终端电器匹配、质量达到要求,才有品牌愿意批量采购。
在压缩机市场,一个批量性的单子,往往就是几万台冰箱,大概3亿多元。所以出一个批次性的质量事故,就可能把整个厂子弄倒。当然,技术研发和过程质控是保证质量的根本。
03
“小而美”占据海外市场
▲ 华意进军海外市场
正和岛:2010年-2013年,海外出口量激增,是因为华意收购了巴塞罗那分公司、也就是当时的西班牙Cubigel吗?
吴巍屿:其实华意一直在做国际化的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一开始还是国外厂商主动找上门的。
但是做一个工作并不是能马上见效的,08、09年,我们也的确加大了国际化的步伐。实际上华意飞速发展的原因,还是因为产品线的丰富,收购巴塞罗那,也是需要大力发展商用压缩机,也更便于扩展和服务欧洲市场。
2010年,我国家电行业高速发展,而国内的缩机技术水平,相比国际,早有赶超。
正和岛:您认为我们为什么会达到今天的地位?
吴巍屿:华意能达到这个地位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04
全球第一的“残喘苟活”
正和岛:可是海外的经济形势并不景气,对华意的出口没有影响吗?
吴巍屿:2013年,我们的海外市场达到新高后,就开始对全球市场进行重新评估了。我们的市场分布尚不均衡,这样的结构并不稳定,所以也在开始布局比较薄弱的东南亚市场、美洲市场。
经过两年的努力,我们在北美市场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实现了对GE和伊莱克斯的批量供货。
正和岛:但是最近两年,国内也开始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
吴巍屿:是的,产能过剩是中国制造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国内市场来看,现在的压缩机需求不到1个亿,而我们整个行业的总产量是1.8个亿左右。商场上最好用的武器就是打价格战,只要便宜就肯定会有人买,造成恶性竞争。
实际上华意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节点,应该说市场占有率已经到达一定程度了,所以后续会更追求发展质量。
正和岛:但如果我们技术够先进、产品质量过硬,就可以优先提高价格啊。
吴巍屿:在价格导向的市场上,冰箱企业也很为难。对厂商来讲,在满足使用、性能稳定的前提下,价格就成了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品牌的号召力是需要积淀的。
我们每年大概有两个亿花在研发上,我们在加西贝拉还兴建了一个华意技术研发中心。但尽管如此,也让人觉得很焦虑。比如我们花三五年的时间、辛辛苦苦研发出了一款压缩机,可能三个月后就被模仿了,大家都直接解抛照抄,所以谁投心血谁受伤,只能靠行业自律。
正和岛:但我们市场占比高,那么利润怎么样呢?
吴巍屿:你看我们的产品,一个结构紧凑、精细程度这么高的“小钢盔”,再看我们的报表,我们去年做了将近七十个亿的销售额,四千万台销量,但你知道利润多少吗?
就两个亿,我们一台利润实际上就五块钱,五块钱在大城市能买一颗大白菜吗?但我们总归还有两个亿的利润。很有可能国内其它几家企业加起来的利润都不到两个亿,而且个别是亏损。
这个行业真的很难,其实整个中国制造业都不好过。
所以中央提出供给策改革也好、去产能也好,是很对的,我们也很支持。但我们马上减产、市场份额不就缩小了吗?如果提高价格、别的企业不提高、那不是更没有话语权了?
还是,你让我单方面把工人裁回家吗?但我们本来就不是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啊,我们现在的流水线都是智能化的、基本都是机器控制。
▲ 华意智能化流水线
05
格局与天花板
正和岛:所以转型是一个办法,海尔推出了一个磁制冷的技术,说是不需要压缩机了,毕竟有了智能手机以后谁还用诺基亚呢?
吴巍屿:但是从目前来看,我认为这个行业至少还有十年的发展机遇。磁制冷早就存在了,但它至少有两个问题:第一,磁制冷的制冷量是比较小的,现在磁制冷技术还主要在小型酒柜上应用;第二,成本太高,短期没办法大量普及。
我们再看西方的发展路径,都是从产品制造转向设备制造,我们目前也在这么做。我们90年代也是从美国、澳大利亚引进设备,最近在和白俄罗斯谈一个项目,就是卖给他们生产线,这个比压缩机赚钱多了,这也算是我们要发展的第二产业、也算是一种转型吧。
正和岛:这是不是就表示要脱离压缩机了?
吴巍屿:我们是做压缩机起家的,会一直坚定的走下去,希望能在这个领域不断纵深。我们在不断完善产品线,计划拓展重型商用压缩机。市场方面,除了强化薄弱环节,在现有的优势市场,也会更精细化、对客户更服务更加到位。
正和岛:所以目前我们的瓶颈还是供给过剩?
吴巍屿:国内市场饱和,过剩是一大难题,但海外市场还是有很大需求的。我们现在遇到的最大瓶颈其实是人才的瓶颈,包括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国际化人才,我们去海外投资建厂、整合全球资源,需要更多的人才支持。
▌尾声
“尊重,坦诚,妥协”,吴巍屿一直记得长虹董事长刘体斌对他的告诫。用他的话来说,这六个字早已"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也的确,在外人看来,吴巍屿已更多的成为一个“华意人”、甚至是景德镇人了。
如果非要总结华意压缩成功的关键,无非是“顺其自然”、“尊重规律”、“脚踏实地”。
从采访中可以看出,纵使华意成绩斐然,依然难逃产品低价与产能过剩的怪圈,削产能会丧失市场地位,提高技术、抬升价格也无法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获得匹配的利润。
“这个行业真的太难了。”但凡是能接触到华意员工,都反复提及这句话。实际上,压缩机市场和终端电器市场相比,体量非常小。
每年,互联网大会都如火如荼,不论春秋,乌镇都人声鼎沸。那么,我们的“中国制造”呢?
这个命题太大,我们又该如何探寻。
长按图片或点击“阅读原文”
第一时间追阅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