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部门必须明白:资本外逃远比人民币贬值对中国要危险得多!
12月7日,中国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中国外汇储备降至3.0516万亿美元,环比10月份减少了691亿美元,降幅为1月份950亿美元以来的最大,而且是连续第五个月下降,外汇储备回到“2万亿”时代近在眼前。
对于11月外汇储备为什么超预期下降, 央行将其归结为四个因素:
一是央行在外汇市场的操作;
二是外汇储备投资资产的价格波动;
三是由于美元作为外汇储备的计量货币,其它各种货币相对美元的汇率变动可能导致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化;
四是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外汇储备的定义,外汇储备在支持“走出去”等方面的资金运用记账时会从外汇储备规模内调整至规模外,反之亦然。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美元涨了,其他货币都跌,央行资产中日元、英镑等计价资产折算成美元得跟着跌。另一方面,企业走出去,外汇得支持。从截止6月底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看,对外投资可不少。另外,央行可能动用美元托市,不托市人民币下跌得更厉害。
央行认为,从11月份的情况看,央行向市场提供外汇资金以调节外汇供需平衡、美国大选后非美元货币对美元汇率总体呈现贬值、债券价格也出现回调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外汇储备规模出现下降。
资本外逃已是当下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点
如果真的是这四个不痛不痒的原因,其实没有什么可担心的是,事实上是,央行在解释所有重要原因的时候,都回避了“资本外逃”这个最敏感最可能的因素。
在央行公布11月的数据后,外汇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11月我国资本流出略有增加,但总体可控,不存在较大的资本外流压力。”
为了不引发恐慌采取这种说辞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真的不意味着不存在资本外流或者资本外逃的压力。
事实上,资本流出或者外逃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点。
当下最误国的言论莫过于,对于每一次出现的金融风险的苗头,我们总是轻描淡写的要么认为和中国没关系,要么认为中国可以独善其身,甚至要么套用“环球时报体”认为中国或成最大赢家。
记得2013年5月,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表示美国准备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时候,笔者就曾在很多文章中多次指出,美国退出量宽政策是一件大事,意味着全球流动性的转折点将到来:全球多年来货币放水,流动性泛滥,廉价货币的时代将宣告结束,弱势美元将暂时告别历史舞台,全球资本将从新兴市场流向美欧等发达经济体。这是一个过程漫长但又不可逆转的潮流。
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都开始进入了艰难的防止资金外逃的周期。根据惠誉的估计,从2014年中到2015年底,中国资本流出总规模超过1万亿美元。然而,当时国内的很多专家认为,美联储政策的改变对中国影响不大。现在,在资金流出的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他们又开始讲“压力不大”或者我们有能力应对,我们的外汇储备足够应对等扥。
触及当局心理底线?
11月,外汇储备691亿美元的降幅。不及去年12月(1079亿美元)和今年1月(995亿美元),但也已经很大。
为守住6.92的汇率,当局付出了昂贵代价。更重要的是,这个降幅是在新的汇率机制之下出现的,说明目前的汇率形成机制尚无法同时达到汇率浮动和资金流动平衡的双重目标。9月份时,当局还表示,汇改让资金流动性趋于均衡。进入10月份之后,当局允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更大程度上双向波动,出现明显贬值,导致了大量资金外流。
自2014年6月外汇储备高点(3.99万亿美元)之后,外汇储备下降了9416亿美元。目前,外汇储备降到3.05万亿美元,距离3万亿关口还剩一步之遥。这似乎触及到当局的心理底线。因此,当局开始核实对外投资项目,而且计划推出更多收紧监管的措施。
这些措施能不能有效减缓资金外流呢?恐怕不一定。就象当年加强监管无法挡住热钱流入一样,现在,要想挡住资金外流的难度很大。而且,在资本项目高度开放的今天,挡住资金外流的难度更大。
眼下,当局需要考虑稳住汇率的问题,否则,就无法有效控制资金外流。
当局引导汇率贬值,用意是支持出口。到目前为止,出口仍然低迷,而进口价格大幅上升的负面影响比较明显,资金外流也很严重。这种情况下,引导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逐步贬值的政策,可能需要反思和调整。
人民币汇率何去何从?
人民币相对于其他货币的稳定可以带来些许的心理安慰,但考虑到美元在全球外汇交易中88%的地位(国际清算银行9月数据),大家不会看人民币指数,只会看兑美元的高低。
举个简单例子,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没有人在乎泰铢兑越南盾、印度卢比、英镑是涨还是跌,用来攻击泰铢的武器是美元。
人民币兑美元的大幅下挫将直接打压人民币持有者的信心,并不奇怪,人民币在全球的交易量会有所下滑。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公布的数据,人民币追踪指标10月降至1.67%,使人民币在全球交易中的使用占比环比下降一位降至第六位,人民币使用广泛度降至两年最低,而美元的全球支付货币使用广泛度排名第一,为40.55%。
信心下降导致资金外流不能忽视,人民币跌到哪里会出清,是笔算不清楚的糊涂帐,跌一段时间,就得显示铁腕风格打爆空头,同时堵住疯狂外流的渠道。
今年4月,中金梁红在题为《贸易顺差创纪录 外储却大幅下滑:消失的巨额顺差去哪了?》的研报中,提及隐秘、非法的资本流出。
证据在于,货物出口资金没有汇回,在未汇回顺差中仅有部分可对应到有记录的资本流出。原则上,经常账户顺差必然对应资本项目活动。如果出口商将外汇收入存放在海外并且有相应记录,那么这一动作在账面上将体现为货币和存款形式的资本流出,大致匡算账面上的资本流出至多占到去年顺差与净结汇差额的52.4%。
消失的顺差可能涉及隐秘的非法资本外流。净误差与遗漏项(NEO)与未结汇顺差的走势大体一致,NEO可解释去年未结汇顺差的 29.8%,余下的17.8%似乎很难对应到具体的资本活动,这是个谜。
出口额中超过60%是在国内创造的附加值,而出口商领取的出口退税相对还在上升,但出口商却能将外汇收入长期地存放在境外,这些出口商有可能大规模负债支付工资、水电气费和生产投入,同时把资产端放在国外。
进口大规模增加可能隐含了资金的外流。海关总署的官网中,警戒预警数据的第一条是10月25日发布的“前三季度我国消费品进口值持续增长”,今年2月份起,单月进口值已经连续8个月增长。惹人关注的是,今年前三季度医疗保健品和肉类进口分别增长12.9%和70%,两者合计对同期我国消费品进口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45.6%。大规模的服务进口与高端商品的进口,加剧了资金外流。
据我了解的情况,虽然资金外流通道被封堵,但外流热情不减,只不过通道更隐秘,成本更高。讲真,与韩国人相比,国人对人民币的信心、对本国经济的信心不算高,似乎更具有投机色彩。
更严厉的行政手段一定会跟上。
我们必须在战略上重视“资本外逃”
我们可以有很多理由解释外汇储备减少的合理性,但是,必须清醒意识到,如果逾期难以逆转,不管我们拥有多少外汇储备,很快就会耗尽。
从2014年6月到2016年11月,不到2年半的时间,外汇储备就减少了超过25%,按照这个速度,我们能扛多久。从历史上看,不管一个国家有无外汇管制,一旦形成资本外逃的恐慌,没有国家可以扛得住这种风险。
何况,在中国,资本流出的非正规途径实在太多,不是我们目前捉襟见肘的监管可以管得住的。中国需要做的,是必须在战略上重视“资本外逃”这个巨大的风险,未雨绸缪,用坚决的手段予以制止,并真正逆转预期。
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1342.2亿美元,同比增长53.7%,超过2015年全年水平,这里面难道没有资本外流的因素?
一份新华社电被低估。
新华社12月6日电,发改委、商务部、央行、外汇局四部门负责人6日就当前对外投资形势下中国相关部门将加强对外投资监管答记者问,指出对外投资方针不变,但监管部门也密切关注近期在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出现的一些非理性对外投资的倾向,以及大额非主业投资、有限合伙企业对外投资、“母小子大”、“快设快出”等类型对外投资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建议有关企业审慎决策,将把完善中长期制度建设和短期相机调控结合起来。
这是一份低调、因此也被低估的新华社电,四部门同时出现级别不低。看来,在外汇投资领域的国家安全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为了抑制外汇加速流出,行政手段一定会跟上。
你到国外投资机器人公司是可以的,拿着大笔的钱投资娱乐业、房地产、酒店,这可能会威胁到国家经济安全,咱们就得算算帐了。诸位,要小心了。
发改委表面上谈的是“非理性投资”,实际上指的是这些领域存在资本出逃的问题。
人民币贬值不可怕,可怕的是资本外逃,因为这会从根本上影响对中国经济的整体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