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违约又见萝卜章!浙商财险拿了假保函广发银行紧急报案
招财宝平台私募债违约事件出现重大转折!近日,券商中国记者获悉,浙商保险近期拿着一份抬头为“广发银行惠州分行”开具的保函,找到广发银行实施反担保赔偿请求时,广发银行验证发现该保函为假,立即报了案。
券商中国记者向浙商财险相关部门问询此事,对方以不掌握这个消息为由拒绝回应。
银行保函也有萝卜章?
“浙商财险出具的保函并不是我行开的。”昨日,广发银行惠州分行相关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证实了保函为假的消息,“有不法分子冒充了我们的名义开具了这个函。”
该人士表示,事情发生后,该行非常重视,在20日就向公安报了案,目前也向当地主管部门报了案。
到底是谁制作了这张假保函,还需要公安部门调查得出结论。但是毫无疑问,侨兴事件已经由一个债务违约,上升到一起骗保骗贷的案件了。
所谓的反担保措施,是保险公司在网贷平台上提供履约保证保险的常用工具。
招财宝这类大理财平台为了增强安全性,引入保险公司做“本息保障”,可以极大赢得客户信任,满足客户的刚性需求。但是保险公司担心接到炸药包,一般情况会要求做反担保,如果债务违约,由担保方来赔。
于是,保险公司一只手承保了债务违约的保险责任,另一只手还握着一个反担保协议,这个协议可以让保险公司向第三方追偿,锁定自己的风险,银行出具的保函就是反担保措施中的一种。保险公司只有做好反担保措施之后,才敢签保险合同。
在招财宝爆出超10个亿的逾期违约之后,赔付的压力落在了提供本息保障的浙商财险身上。但行业排名30名开外、注册资本金15亿的浙商财险,去年底账面资金只有不到3个亿,并不是“土豪”。
“这么大的风险敞口,保险公司没有反制措施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个保险圈内人士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表示。
“到现在才知道是假保函,证明之前核保的时候根本没有验过。”一家财险公司的业务负责人表示,在互联网平台上做信用保证保险业务,保险公司所承担的风险非常大。“如果是我来做这个业务,我一定会派我的风控亲自拿着函去银行网点,看着对方拿出印章签印,全程录影,否则我就不做。”
“资料未收齐”影响赔付
发行规模10亿、本息金额高达11亿元的私募债出现兑付风险后,发行人(融资主体)广东侨兴集团公司子公司向挂牌方粤股交出具《保险出险告知函》;挂牌方粤股交则向承保方浙商财险出具《保险出险通知书》;而平台方招财宝,则也向承保方浙商财险发出了《启动理赔保障通知书》。
然而,让投资者失望的是,一个星期过去了事件并没有进展。浙商财险回应是因“资料未收齐”,还没有履行赔付。
浙商财险在关于补充资料通知的说明中表示:
第一,侨兴电讯、侨兴电信私募债保证保险为涉及互联网产品的保证保险业务,与传统保险业务具有较大区别。
第二,被保险人数量众多,索赔材料数量较多,还存在部分投资人已“变现”的复杂情况,增加了我司理赔审核的难度。
第三,侨兴电讯、侨兴电信私募债保证保险业务交易结构复杂,法律关系复杂,我司需要专业人士投入大量时间进行研究。
第四,根据《保险法》规定,保险人只有一次机会要求补充提供理赔资料。
鉴于上述原因,我司需要全面、细致地审核投保索赔资料,并一次性通知补充提供理赔资料,确保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
浙商财险表示,对于侨兴电讯、侨兴电信私募债保证保险业务中,侨兴集团董事长吴瑞林向公司提供个人无限连带责任担保,某金融机构出具了履约保函。
对于是否已经获得侨兴6亿资产抵押,浙商财险表示,12月19日,公司已向相关政府主管部门递交办理侨兴不动产抵押登记申请。截至目前,公司尚未取得相应的他项权证。后期能否取得,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浙商财险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66.24%,符合保险监管要求。
“此类涉及互联网产品的保证保险业务理赔,牵涉被保险人数量多,交易结构复杂,与常规的理赔有所不同。希望社会各界能理性看待此次理赔案件,不要把正常的理赔工作看成拖延、扯皮甚至推诿。”浙商财险表示。
根据此类合同,被保险人请求赔偿要提供的书面材料包括,索赔申请书、保险单正本、《借款合同》、担保人对借款合同提供担保的相关证明文件、被保险人向借款人和担保人提起诉讼或仲裁,由法院或仲裁机关出具的受理案件通知书和财产保全的裁定书等等。由于该产品是粤股交所向招财宝推荐的项目,这些理赔材料应由粤股交所来搜集。
根据浙商财险在保监会备案的此类保险合同,投保人如果提供伪造、变造证明材料的,被保险人未对投保人进行资信调查或违反规定程序进行贷款审批的,可以拒赔。
熟悉信用保证保险的业内人士表示,股交所在向招财宝推荐项目的时候,也需要提交相关尽职调查材料。这些材料如果出现了问题,责任很难划定。
两担保人可能面临被投资人起诉
招财宝于21日发布公告,称将为“侨兴电信”、“侨兴电讯”投资人承担全部法律服务费用。
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徐以祥表示,从投资者提供的合同,产品说明书来看,在这个案件中,法律关系非常清晰,投资人要想获得本息保障,最短的追索路径就是起诉浙商财险,要求其尽快履行合同义务。
徐以祥分析,根据合同,在这个事件中,作为增信机构,浙商财险负有保险赔付义务。逾期企业侨兴电信、侨兴电讯在浙商财险处投保,浙商财险收取保费,向投资人提供本息到期兑付的保证保险。这意味着,当两家企业未能按时偿还债务时,依照保险合同约定,浙商财险必须对投资人的借款本金和利息进行理赔。
根据其保险合同的约定,浙商财险的绝对免赔率为零,就是必须赔付,不能免责。绝对免赔率为补保险人向投保人索偿后,投保人未能偿还的全部或部分货币债务的一定比例。
因此,对于投资人来说,起诉浙商财险,是依法捍卫自己权益,达到索偿目的的最简单,最直接路径。
徐同时表示,投资者也可以同时起诉债务的担保人,也就是侨兴集团的创始人兼董事长吴瑞林。这是因为根据合同,吴瑞林以个人全部合法资产为本期债券的还本付息提供不可撤消的无限连带责任保证担保,包括但不限于以现有的和将来获得的工资、薪金、房产、股权、投资及其分红向本期债券全体持有人提供不可撤消的无限连带责任保证担保。
剧情回顾:侨兴债券逾期事件陷僵局
12月20晚间,招财宝披露了侨兴电信和侨兴电讯的债券逾期公告,两家企业各发行了5亿债券,本息合计11.46亿元。目前,已经到期的债券共计3.12亿元,作为债券发行方的侨兴电信和侨兴电讯表示,资金周转困难无法按时还款。
当发行规模10亿、本息金额高达11亿元的私募债出现兑付风险后,发行人(也就是融资主体)广东侨兴集团公司子公司向挂牌方粤股交出具《保险出险告知函》;挂牌方粤股交则向承保方浙商财险出具《保险出险通知书》;而平台方招财宝,则也向承保方浙商财险发出了《启动理赔保障通知书》。
在招财宝这类平台上,各方的关系是这样的:
招财宝:这类大平台最重视的是安全性,引入保险公司做“本息保障”,可以极大赢得客户信任,满足客户的刚性需求。
融资方:对于融资公司(本案侨兴)而言,要上大平台融资,就要拿到本息保障的通行证,但如果以自己的信用水平去和保险公司谈,很可能通不过,即便通过了保险费率也会非常高。
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最怕担心接到炸药包。发债公司到底是个什么情况,谁知道呢?于是保险公司要求做有人对债务人做反担保,如果债务发生违约,由这个担保方来赔。
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引入第三方做反担保的方法,银行保函就是这么来的。
所有的事情做好之后,保险公司肯接货了,股交所和招财宝也敢接包了,融资方如愿以偿,几方成为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但违约事件发生后,备案方、平台方、承保方的关系开始发生转变。目前看来目前履行还款赔付义务的重任,落到了浙商财险的身上。
互金平台对接四板市场,是个什么效果?
如果跳出来看招财宝私募债里相关当事方的互相扯皮,那其实就是日渐庞大的中国场外非标市场一直逃不过去的一个问题——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业态的金融交易服务平台,正在对接全国多个区域性股权市场。
具体说来,中国近几年正在冒出无数区域性股权交易所,俗称四坂市场,通常由省政府批复、券商等金融机构入股、金融办牵头、省政府监管。而这两年,这些区域四板市场跟无数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平台一起,成为中国无数小贷、券商、基金子公司的资产出表之地,和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场所。私募债、定向融资、股权质押、ABS等非标资产盛行。
非标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形态对接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所?合格投资人怎么界定?这两个其实是一路以来多家平台的困惑。如果我在线下在股权交易所购买金融产品,需要满足一定门槛;但是到互联网上,这样的门槛被降低,平台本身并没有承担或起到识别合格投资者的作用。
一个类金融资产交易所业态的平台老总就曾经向记者坦言:一开始做的是信托收益权的拆分和销售(注意不是信托份额拆分,那个属于监管明令禁止),但是渐渐觉得监管的表态属于不支持,所以这一年调整业务方向,只做保理类、融资租赁等稍微标准化一点的资产。
回到这次的侨兴私募债违约事件,它具有代表性?因为它正在创造一个行业首例,业界正在密切注意着,一大堆添加“履约保证保险”的平台,究竟能不能够保证自身平台上交易的资产按时赔付。
现在很多类似非标资产信息服务平台,随便举几个例子:上市公司精达股份旗下的精融汇、阳光保险旗下的惠金所……一大堆,都把资产被保险公司承保作为一个增信的卖点。所以,当事方有没有履责,会给影响我们要不要继续信任互联网金融平台上叠加了保险的产品。
并非保险公司第一张假保函
据了解,大地保险曾经出过一单假保函事件,情况与此次类似。解决方式是在多方斡旋下,大地保险先行赔付,后来进行了追偿,并未实质受损。
互联网平台上信用保证保险的风险监管部门已经注意到。今年12月初,一份《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平台保证保险业务管理的通知》发给保险公司征求意见,对此类业务提出了更严格的监管。
征求意见稿要求,保险公司经营互联网平台保证保险业务应合理设置保险金额。通过互联网渠道开展的互联网平台保证保险业务,投保人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单户累计最高承保金额不得超过500万元;投保人为自然人的,单户累计最高承保金额不得超过100万元。
征求意见稿还要求,保险公司应在业务系统中设定校验规则,控制单户投保人累计投保金额,避免投保人通过多次投保规避金额限制。(券商中国潘玉蓉筱攸晨汐)
165亿元“玩砸”监管兜底 国海证券公告认亏前途引担忧
自上周开始发酵的国海证券“假章门”事件在监管介入后,暂时得以缓解。
继前一天公告“承认债券交易协议,愿共同承担责任”后,12月22日,国海证券再次发布公告称,伪造司章私签的债券交易协议涉及债券金额不超过165亿元,其中80%以上为安全性和流动性高的主流国债、国开债品种,信用债占比不到20%。有关债券由与会各方继续持有,信用债风险收益由国海证券全部承担。
分析人士对媒体表示,从结构上看,此次代持信用债占比较低,80%以上为安全性和流动性高的主流国债、国开债等利率债品种,流动性好,变现能力强。信用债风险收益占比较低,浮亏可能没有市场之前猜测的10亿之多,大概在8亿。但机构市场是讲信任的地方,国海及相关涉事机构在市场中的风控能力、信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质疑,中长期对业务影响颇大。短期来看,投资者出逃在所难免,复牌后股价势必承压。
另外,市场还担忧,国海证券在该事件后可能会遭遇监管处罚。
市场剧震 国海被迫认账假章门
12月14日,一则《债市下跌引发华龙证券5亿违约国海证券一负责人失联》的报道,引发市场热议。报道中称,国海证券前员工张杨、郭亮等人涉嫌存在伪造公章,并与其他机构进行了债券代持交易。国海证券一个债券团队负责人张杨出国失联,请某银行代持的100亿债券浮亏巨大,张杨竟用假章冒用国海证券名义进行交易。
由此引发的信任危机令债市出现剧烈震荡并持续发酵。12月15日,国债期货出现上市以来首次跌停;12月16日,央行开展MLF操作带动国债期货短暂反弹;但12月19日,本周首个交易日再现重挫,1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录得上市以来第二大跌幅。受债市调整影响,中短期资金利率快速上升,截至12月20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连续六天全线上涨。
基于此,国海证券连日发布多篇公告,确认了此次假章事件,并称“公司正积极与事涉金融机构沟通核实情况,并对公司有关管理制度进行自查”。
然而,一篇名为《国海证券债券违约处理商讨会会议纪要》近日在市场上广泛流传,再次引发市场一片哗然。“踩雷”的22家机构悉数曝光,这些机构均代持国海证券债券,规模可能达到200亿元,浮亏达到5亿元-10亿元。
从《会议纪要》来看,机构争论的焦点是,损失和责任由国海证券单方面承担,还是由所有机构共同承担。机构近乎出现了一边倒的声音:就算张杨离职,就算私刻公章,国海证券都有着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
对此,国海证券12月19日还发布公告称,相关事件核查清楚后,依法应由国海证券承担的责任绝不推诿。12月20日晚,有消息人士向媒体透露,当日下午6点左右,中国证券业协会召集包括国海证券等20多家涉事机构开会沟通。在经过长达5个多小时的谈判后,最终国海承认履行代持协议,但其他机构不得挤兑,即共同承担一定的流动性风险,而更为详细的处置方案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敲定。
次日,国海证券发布公告称,虽然主要责任在于涉嫌刑事犯罪的个人,但本着解决问题、化解风险的原则,为维护大局、履行社会责任,公司认可与与会各方的债券交易协议,愿意与与会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同时将依法追究相关个人伪造公司印章的刑事责任。当天,国债期货主力合约双双拉升,5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TF1703触及涨停。
不过,12月21日晚间,公司声明称,目前正与事涉机构沟通协商有关具体方案,相关事项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为避免造成公司股价异常波动,自2016年12月22日开市起继续停牌,待公司披露相关事项后复牌。
12月22日,国海证券再次发布停牌进展公告称,公司已对收到的伪造印章私签的债券交易协议进行了初步统计,涉及债券金额不超过165亿元,其中80%以上为安全性和流动性高的主流国债、国开债品种;信用债占比不到20%,且总体信用风险可控。有关债券由与会各方继续持有,其中信用债风险收益由国海证券全部承担;利率债可以持有至到期,利率债投资收益与相关资金成本之差额由国海证券与与会各方共担,具体细节由国海与与会各方协商。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此次涉及债券金额不超过165亿元,规模小于此前市场200亿元的猜测。从结构上看,信用债占比较低,80%以上为安全性和流动性高的主流国债、国开债等利率债品种,其流动性好,变现能力强,风险可控且浮亏有限。涉事机构并未要求国海立即兑现,因此可以利用时间平滑风险,未来浮亏有望收窄或扭亏为盈。此外,机构在持有债券时往往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项下,对短期损益冲击不大。
不过,北京一家中型券商非银金融分析师对媒体记者表示,165亿元的规模并不小,整体浮亏或在8亿元左右,占比接近国海证券2016年净利润的80%。但行政力量出手托市,信用债估值会慢慢修复。他同时强调,“这种事短期影响主要在情绪层面,机构逃跑投资者止损在所难免,复牌后国海证券很有可能要迎来一波下跌。另外,中长期看,业务层面的影响可能更大,因为机构市场就是讲信任的地方,国海这样不但会失去不少潜在的交易对手方,许多债券项目的承销估计也难做了,这个影响不止是账面浮亏能够消化的。当然,其投行、资管业务都将受到较大影响,也可能有被降级风险。”
2016年,国海证券全年预计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利润为11.56亿元。三季报显示,多家基金产品重仓国海证券,在其前十大持股股东中,便有包括新华基金、天弘基金、创金和信基金等多家基金产品位列其中,其中持股数最多的机构产品为新华基金旗下的国海证券定增1号,共持有7500万股;天弘基金旗下的天弘金鹿盛卓定增75则以6700万股的持股数列十大股东第八位。
机构豪赌 券商风控亟待提升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代持在中国债券市场里存在多年,作为一种“地下”融资工具一直受到各家机构的青睐。这背后本质就是一种杠杆行为。
所谓代持,简而言之,就是让别人代自己持有债券,但不转移实质所有权。债券持有方通过与代持方达成协议,约定将标的债券以一定的价格转让给代持方,经过一定时间再以事先约定的价格由债券持有方赎回。举个例子来说,一家证券机构买了10亿元的债券,然后把这些债券以9亿元的价格转让给代持机构,于是这样证券机构就获得了9亿元资金用于买新一批债券,而代持机构也可以获得代持期间的管理费。因为三年来的债市牛市,让很多小机构豪赌债券价格只涨不跌,也因此更多的人愿意代持,从中赚取差价。
一家银行分析人士表示,债券代持通过购买债券,委托代持、获取资金、再购买债券、再委托代持的循环,可以放大资产规模,提高投资杠杆。这是许多机构普遍使用的加杠杆手段,也是其增厚收益的主要方式。目前对代持的监管处于“真空”状态,而国海事件后代持行为的合规性受到质疑。
在财经评论员叶檀看来,国海证券债券代持事件的本质是机构杀机构的一场大劫杀。只要牵涉到金融杠杆,若市场价格上涨,质押方与拆出方都能笑到最后;若市场连续下行就会爆发风险,市场下行托不住了,大家就会互杀。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代持并没有签订协议,基本是在熟人之间进行。国海证券律师提出,根据《合同法》,一个组织、一个单位行为时看的是公章,而机构提供的合同上,代表人签字是直接打印上去的,且没有核验章的真假。这表明机构自身的风险把控存在问题。
一位中型券商固定收益部总经理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场外市场,债券代持最为重要的是中后台风控流程要足够强大,因为这毕竟不是集中的交易场所,有很多信息均遗漏在外会衍生出诸多“抽屉”协议。若是非标交易,那抽屉协议将会更多,隐藏的问题更大。
“此次事件表明,券商不仅应将看得见的业务纳入风控范围内,那些‘不显眼’的业务也需纳入内控中来。”首创证券研发部总经理王剑辉认为,由于代持业务量大,要实现一一鉴定协议真伪,必须将场外协议纳入电子托管系统。但是,集中化管理使场外市场透明化,这使债券代持业务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他建议,可以通过增加一道工序的方式加强风控,“代持方的后台要与委托方的前台实现无缝对接,以此方法进行协议的核实。但双重核实使券商工作量增加了一倍,这也意味着其他业务的合同也可能存在类似问题。”
事实上,出事的国海证券此前曾爆发过同样的问题。2014年10月,国海证券曾与国信、宏源、银河等券商债券团队一样卷入债市风暴。叶檀称,这家公司债券市场人脉广泛,激励制度激进,现在又出此事,还拉扯上了前员工,中国金融市场的前员工、银行的临时工,或成为不必负责的专用名词。
流动性失衡 央行推债市去杠杆
国海证券爆发的连锁反应或许只是当前债券市场调整下的“冰山一角”。很难说是债市调整引发的国海事件,还是国海事件引发的债市调整。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前债市的调整是经济复苏背景下资金脱虚入实,以及央行推进债市去杠杆政策共同导致的结果。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中国这几年持续过度金融化,经济脱实入虚,各项政策之间相配合上脱节,导致过度流动性的背景下叠加了结构性流动性失衡。
前银河期货首席宏观经济顾问付鹏发表观点称,由于过度流动性的背景下叠加了结构性流动性失衡,资产收益率普遍缺乏吸引力的情况下,大量银行资金通过表外理财和委外加杠杆后涌出。和股票市场最后加杠杆背后隐藏着很多秘密一样,债券市场里面的各种利益的盘根纠结,各种加杠杆的玩法也是屡见不鲜,银行间同业互放存款以及银行与非银委外互加杠杆,这都为系统性风险埋下了隐患。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守住金融体系不发生系统性风险放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其实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下整体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金融市场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相互反馈,这些看似不同领域的局部风险其实背后都是一个问题,这样的相互反馈正在蔓延成为一场大规模的金融体系连锁的反应。”付鹏表示。
光证资管首席宏观分析师徐高指出,央行促使债市去杠杆的态度清晰可辨。目前,央行有充分的能力来保持短期资金面的平稳。今年年初也曾发生过资金的脱虚入实,当时资本流出压力远大于现在,但都没有导致短期资金面像现在这样明显波动。所以,当前短期资金面收紧的背后,明显存在着央行放任的态度。央行正是要通过短期资金面的波动来促使债市去杠杆。
12月19日,《金融时报》发文称,表外理财纳入宏观审慎评估广义信贷指标实施条件已经具备,央行将于2017年一季度评估时开始正式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
国泰君安宏观分析团队认为,央行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意在控制中小商业银行高速扩张的信贷、表外理财,这也是在更广泛意义上控制金融风险。当前债券市场短期恐慌情绪缓释,央行连续三天投放流动性,但不改货币中性偏紧的政策取向,“央妈”变“虎妈”或成常态。
展望未来,徐高判断,在收益率与基本面的大幅偏离得到纠正,债市杠杆也有序下降之后,债市还是会回归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