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家国有企业投资1000万到非洲买矿权,结果血本无归。既然是集体决策,自然也就是集体免责,最后就留下一句话:这1000万算是我们花钱买了教训。花1000万买来的教训一定很宝贵的吧!可是,一年不到大家就把它忘得一干二净了,随后这家公司又在东南亚把同样的错误一模一样地犯了一遍。我想各位朋友也一定好奇,1000万买回来的教训怎么那么不值钱?如果是花1000万买回来10辆宝马,这些宝马会被遗忘在仓库的某个角落中吗?显然不会。一位知情人士跟我说。因为宝马坐着舒服,而那所谓的教训每次提起,就相当于戳人家的后背。反正已经在账上核销了,继续抓住辫子不放,做人有些不厚道了吧。
此话也有道理。那家国有企业规模不大,属地方国资委管理。由于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而且大家都是职业经理人,自然用不着太较真。最后企业领导给上面写个报告,做一下集体检讨,这事也就过去了。如果这事换成民营企业,该是如何呢?大体上有三种情况。一是,老板自己犯的错误,与上面讲的一样,就算花钱买教训了;二是,下属主管犯错误,责任人被骂的狗血喷头,然后收拾铺盖走人;三是,“我亏了那么多,我能捞回来多少?”这第三种情况,就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既然做企业难免错误和挫折,“花钱买回来的教训”就应该成为一种财富;既然是财富,就值得我们关注其回报率。决策失误导致了1000万元的损失;这1000万财务上的损失,同时成为了企业学习的财富,因而我们就可以用”挫折回报率”来衡量这1000万的财富创造了多少价值。显而易见,这不像ROI(投资回报率)或者ROE(净资产收益率)那样容易衡量。直接的财务投资,将通过一段时间的建设而形成为企业的能力,比如生产能力、研发和营销能力、数字化管理能力,然后通过这些能力创造价值。而“挫折回报率”说的是失败的教训转换为企业的无形知识和经验,促使管理层和员工做出更多正确的决策,做出更富价值的工作,进而增加企业的价值。
比如在一家企业,由于错误的信息化实施策略导致了100万元的损失,但是企业并未因噎废食,而是通过总结经验潜心研究,最后找到了一条独特的信息化路径,致使第二期200万元的信息化投资取得了圆满成功。按照常规的估算,这200万的投资可以节约供应链总成本150万元,实际上由于正确的推进策略,使得成本节约超过了250万元,这多出来的100万元收益就可以看作是前期挫折的经验所创造的价值。当然,这种算法也有问题。首先是150万元的总成本节约是多种管理因素作用的结果,全部记在信息化的功劳簿上是否合适;其次,是否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多创造出的100万元成本节约就归功于前期的信息化教训。所以,如果一定要算出个一二三,肯定会误入歧途。让我们回归到“挫折回报率”的原点。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方法,让大家关注“挫折”这笔财富能给我们带来的回报。这笔“挫折”投资其实就像人力资源投资以及信息化投资一样,其收益难以量化。难以量化也需要去关注,毕竟企业管理中95%内容都是难以量化的。
在没有找到合适的会计方法衡量“挫折回报率”以前,不妨让我们关注几个基本问题:1. 提高“挫折回报率”的前提:企业创始人或者主要领导者习惯于经常性的自省和反思吗?2. 提高“挫折回报率”的常规途径:针对非战略性的决策问题,有没有合适的方法鼓励普通员工也从挫折中学习?3. 提高“挫折回报率”的长效机制:如何将“挫折回报率”融入到领导力培养体系中,并最终形成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在战场上,挫折意味着生命,因而军队更在意“挫折回报率”。行动后反思(AAR: After Action Review)是美国陆军提出的一项学习方法。其目的在于学习,而不是奖惩;重点是接受经验快速行动,而不是反复地分析。六步法的AAR简洁明了,实在是提高“挫折回报率”的经典之作:步骤一:当初行动的意图是什么(Whatwas the intent):当初行动的意图或目的为何?当初行动时尝试要达成什么?应该怎样达成?步骤二:实际发生了什么(Whathappened):实际上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怎么发生的?真实地重现过去所发生的事,并不是容易。
有两个方法比较常用︰(1)依时间顺序重组事件,(2)成员回忆他们所认为的关键事件,并优先分析关键事件。步骤三:从中学到了什么(What havewe learned):我们从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新东西?如果有人要进行同样的行动,我会给他什么建议?步骤四:可以采取哪些行动(What dowe do now):接下来我们该做些什么?哪些是我们可直接行动的?哪些是其它层级才能处理的?是否要向上呈报?步骤五:立即采取行动(Takeaction):知识存在于行动中,知识必须透过应用才会发挥效用,必须产生某些改变才是所谓的学习。步骤六:尽快分享给他人(Tellsomeone else):谁需要知道我们生产的这些知识?他们需要知道什么?怎样把有用的知识有效地传递给组织中其他需要的人?商场如战场。局面越难以掌控,可能遭遇的挫折就越多。“挫折回报率”或许可以作为一个指标,衡量一家企业一个组织的学习能力。说易行难。从挫折中学习,需要克服人性的弱点;偶尔为之尚可,要形成企业的文化,需要领导的垂范以及多年的积累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