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监会近日公布了贯彻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推动资本市场发展的路线图。从内容来看,包括了股票发行制度改革、创业板和新三板建设、完善区域性股权市场发展、大力培育私募市场、证券公司业务创新、培育交易所债券市场、发展信贷资产和企业资产证券化等多个方面的改革和开拓,其内容不仅全面,而且有不少创新。自然,这份改革“路线图”受到市场广泛好评,有股评家甚至将其与近几日A股市场出现的一波上扬行情联系起来,认为是其推动了这波行情的出现。
但是,再完善的路线图也是一种事前设计,放到市场中就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当实践与路线图出现冲突的时候,究竟是听路线图的还是听市场的,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事实上,如果我们没有忘记的话,在中国证券市场20多年的发展中,由证监会等权力部门制订的发展规划,几乎已达到汗牛充栋的程度,但是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早已成为过眼烟云。
出现这种状况,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资本市场的核心是投资者的自由交易,而投资者的交易目标是赚钱,虽然实现这个目标很难,但一个市场如果没有赚钱的机会或者这种机会只能由少数人所拥有,并且即使是少数人拥有的赚钱机会也是靠着内幕信息等不公平手段获取,而让更多的投资者感到不公平,那么投资者就不可能认可这个市场,甚至远离市场。由于立足点的不同,权力对市场的设计与投资者对市场的要求并不一定合拍。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权力尊重市场,那么它就只能将原先制订的计划打入冷宫;如果权力不尊重市场,市场就只能屈服于权力而出现扭曲,让投资者受到伤害。
这种正反的角力,在中国证券市场20多年的历史上,可以说比比皆是。比如,1996年,A股市场第一次出现了一轮几乎贯穿全年的大牛市行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入市场,但权力对这波行情却并不认可,认为其干扰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投资者将资金用来炒股,也会威胁银行储蓄的稳定。于是,从当年11月开始,证监会就开始不断地向市场吹冷风,在未收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于当年12月抛出“撒手锏”,用加大新股发行量和实行涨跌停板制度、严厉处理向证券公司融资的银行负责人等手段,加上以《人民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对股市进行严厉指责,终于扭转了这波牛市行情。权力通过这种强硬手段保证了其意志的实现,带给市场的却是哀鸿遍野的投资损失。2000年,权力将股市作为国有股退出的理想场所,并制定了详细方案,希望借此将已经烂掉的一些国企甩给市场。但就当时的环境来说,投资者对国有股上市带来的流通盘扩容“谈虎色变”,这成为影响市场行情的一个巨大的利空因素,当两家作为“探路者”的公司刚刚抛出国有股减持方案,市场便出现了跳水行情。好在这一次权力对市场比较尊重,在现实的市场压力之下不得不将国有股减持方案收回了事。
以此次证监会设计的路线图来说,很多想法看上去很美,但本质上是服从于政府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比如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需要动用各种行政力量的时候,证券市场必须服从这个目标。路线图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创业板、新三板以及地域性股权转让系统的安排,若证监会将此作为重点目标而大力推进,其对市场资金的分离作用将不可忽视。假如市场行情再次受阻于这些目标时,证监会是尊重市场而放慢目标的推进,还是按照预先制定的目标强行推进,就是投资者必须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