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超市购物的时候,大家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经历,在一个货架上,一瓶大可乐卖10元钱,有些人直接就会拿上好几瓶可乐去结帐。但是另一个货架上,正在做着买两瓶送一瓶的促销。
对于一个精明的购物者,应该选择多转几个货架,甚至多去几家超市,对比了商品的单价及促销方案后,再选择在哪里买。当然,购物也存在时间成本,如果为了节约10元钱而多花费好几个小时,那反而得不偿失,因为时间也是有成本的。当今社会,一个聪明的购物者,当有自己钟爱的商品的时候,不是冲向离家最近的商场,而是利用互联网,找到最便宜的卖家,也就是说相同的产品,寻找最低的价格。
做投资也是同样的道理,也需要去寻找便宜货,精心构建投资组合。那要如何才能实现呢?精心构建投资组合的过程,包括卖出不那么好的投资从而留出空间买进最好的投资,不碰最差的投资。过程需要的素材包括:
●潜在投资的清单;
●对它们的内在价值的估计;
●对其价格相对于内在价值的感知;
●对每种投资涉及到的风险及其对在建投资组合的影响的了解。
通常第一步是确保所考虑的投资满足某些绝对标准。即使经验丰富的投资者也不会说,“我只在足够廉价时买进”。多数情况下,他们会列出一个满足自己最低标准的候选投资清单,然后从中挑出最划算的。比如我们的价值50股票池,就是每年挑出50只低估的备选标的。
举例来说,投资者会先将可能的投资范围缩小到风险可接受的限度内,因为可能会存在某些投资者不能适应的风险。比如在科技领域快速增长的板块里滞后的风险,以及某个热门消费品不再受追捧的风险,这些风险在一些投资者看来超出了他们专业知识的范围。
此外,投资者可能会发现,有些公司是绝对不可接受的,因为它们的行业太过难以预测,或它们的财务报表不够透明。
因此,建立投资组合的出发点不可能是毫无限制的。有些考虑是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有些不是。
定义了“可行集合”之后,下一步就是从中选择投资。这一步通过识别潜在收益–风险比率最高的或最划算的投资来实现。格雷厄姆和多德所著《证券分析》修订版的编辑锡德·科特尔在告诉我他的观点时说,“投资是相对选择的训练”。35年来这句话一直伴随着我。
锡德这句简单的话里包含着两个重要信息。首先,投资的过程必须是缜密且经过严格训练的。其次,相对是必需的。不管价格低迷还是高涨,以及因此所带来的预期收益是高还是低,我们都必须从中找到最佳投资。我们改变不了市场,若想参与其中,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从现存的可能性中选择最好的。这就是相对决策。
我们的目标是寻找估价过低的资产。应该到哪里去找呢?从具有下列特征的资产着手是个不错的选择:
●鲜为人知或人们一知半解的。(冷门股,比如2012年开始投资的伟星股份就是服装辅料的龙头但是,知道的却很少,最终2015年获利三倍出局。)
●表面上看基本面有问题的。
●有争议、不合时宜或令人恐慌的。(这几点可以解释为戴维斯双杀,比如说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2012年的三公消费预计塑化剂事件,2018年的光伏补贴事件,医药带量销售时间等。这些都是行业性利空,导致行业和公司不在被看好和被抛弃的标的。)
●被认为不适于“正规”投资组合的。
●不被欣赏、不受欢迎和不受追捧的
●最近有亏损问题、没有资本增益的。(2018年的中兴通讯禁令,被处罚了十几亿美金,导致到死亏损股价暴跌)
如果提炼一句话,我会说,便宜货存在的必要条件是感觉必须远不如现实!也就说,最好的机会通常是在大多数人不愿做的事情中发掘出来的。毕竟,如果人人都觉不错并愿意加入的话,它的价格就不会那么低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