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济学认为人是理性的。
但人在投资股市中,又有很多非理性的行为。
阿莱斯悖论认为:人们在获利时讨厌风险,人们在亏本的时候又变成风险偏好型。这就是形成了悖论。这说明人在决策的时候,有时候并不理性。
行为金融学,实际上就是金融心理学,这个理论的研究是告诉我们人不是理性的。
比如:我们去酒店吃饭消费了2000元,去买单时老板告诉我们今天搞活动。
顾客有两种选择,第一你可以直接选择打五折,你支付1000元就可以了。第二可以选择摸奖券,老板明确的告诉我们,奖券的有50%的可能是免单,也有50%的可能没有中奖,你就要付全款。面对这两种选择,90%的人会选择第一种,直接打五折。
行为心理学提到一个满意度,捡到1000元,你会很高兴,你的幸福指数假如是上升100点。如果你今天丢了1000元,你会感到很敏感,沮丧。你的失去1000的痛苦,远远的大于捡到1000元的幸福。
人们都喜欢确定的,当我们确定到酒店消费后,可以获得五折机会,我们都会选择这种确定的优惠。因为这等于的捡来的。当人们获得利润时,就表现出现风险厌恶,喜欢确定的。所以我们炒股获利后,都习惯于及时获利。因为明天,后天是不确定的,你盈利的在后面可能变成零。我们讨厌风险。
我们选择第二种方式,可能获得免单的机会,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好处,2000元可以全免。但是有可能你什么都得不到。意味着你眼睁睁的看着确定的1000元优惠机会失去。这等于是你丢掉1000元钱。损失1000元的痛苦,是大于捡到1000元的。
人们在炒股的时候,亏损了1万元。人们就会认为,凭什么让我亏1万呢?如果我继续持股,还有50%的可能会涨回来,人们面对损失的时候,又表现出风险偏好型,他们又愿意承担风险。遇到比较差劲的股票,股民就会严重套牢。
行为金融学告诉我们,人们在股市投资中并不是理性的。在获利时是讨厌风险型,在亏钱时又变成风险偏好型。这样我们股民就做不到“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人们因为有对满意度的人性要求,总是让操作变成截断利润,让亏损奔跑。所以股民始终是赚小钱,亏大钱。
要解决该问题,克罗在几十年前就指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要非感情化的操作,还有“约束”方式来要求自己。比如克罗说“盈利的就是长线,亏损的就是短线”。股民们大多数都学习了很多技术,但他无法控制自己,因为炒股最重要的工具是你自己。
日本人写过一本关于剑斗作战的书中说道“当你进入剑斗之中,立即想象你是一个已死之人,因此你必担心被杀。你所考虑的全部只是做出适当的动作”这段话用在炒股操作中,不知道你们是否能真正的理解其中的意义。
在炒股的过程中,有贪婪,希望,恐惧,各种情绪的交织,这些人性的缺点总让我们情绪化的做出决定,这就带来投资的非理性。要克制这种非理性的操作,就是要假设自己在操作中已经变成一个已死之人,因此不必担心涨还是跌,你只需要按照交易系统客观的反应去做出你的动作。让操作真正的变成“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很多老股民学了那么多技术,还是连续亏损,其真正的原因就是无法克制人性的弱点,无法让自己变成一个已死之人。
为什么要这样做“把自己当成已死之人!”。因为人们总是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被套。90%的股民,无论是新手,还是老手,他们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根据盈亏而决定卖出还是持股。不管这股票买入的逻辑是什么,盈利的就先卖出再说,获利卖出可以获得自豪感,表示我这次操作是正确的。而面对亏损的股票,就是先持有再说,解套再卖,最终有部分股票就深度套牢,为什么会深度套牢呢?因为能解套的都走了,留着的就是最弱的,无法解套的。
听到这里,你应该明白我要说什么了。90%的股民,他们的交易系统是赚小钱就卖,不赚钱就抗。他们虽然也会很多技术系统,但这些都只是一个观察的工具之一,最重要的工具还是股民自己,因为行为金融学告诉我们自己,在盈利的时候会讨厌风险,在亏钱时是风险偏好者,最终导致我们无法理性的操作。那我们的技术过滤系统就会废弃,取而代之的就是侥幸心理,从而希望获得最好的满意度。这种行为就造成我们忽略交易系统,而变成一种以盈亏为依据的操作。赚就卖,亏就抗,这种操作当然不可能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