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发帖:
1市场机构化在加速. 从2016年至今,上证综指自2638点起步,一路稳步抬升,到目前站稳3400 点,A 股似乎走出了指数点位稳步抬升的慢牛趋势。不过,在慢牛的表象之下,A股结构分化剧烈。一方面,有约十分之一的公司(剔除2015年后的次新股)股价创出了历史新高。另一方面,自2016年低点以来,依旧有三分之二的公司股价涨幅未能跑赢上证综指。
A股市场的机构化在加速。由于市场分化,大部分个股今年以来还处于下跌状态,这意味着虽然沪深300指数涨了20%多,但绝大多数散户并没有赚到钱。而公募的投资业绩是远远跑赢散户的,未来散户将加速退出市场。
最近几年,机构持股比重持续提升,在A 股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大。考虑到第一大股东持股占40%左右且基本不动,在剩下的股份中,机构投资者已经占据了绝对话语权。这是A股出现结构性行情的根本原因。
(沪港通、深港通,加入MSCI等等向国际开放证券市场的举措是市场机构化加速的重要原因,但形成大盘此波慢牛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国家队对超级权重股的推动,当然这些股的原始大股东持股稳定不减持套现是股价得以上升的基础,现在此类股的筹码都集中在大机构手里,所以绝大多数散户并没有赚到钱。不过此类股的定价权能否归还国内决定其以后的股价走向,毕竟现在其同类H股股价要低得多。另外与同类其它低估值股相比也已不具优势,问题是同类其它低估值股现在还处于熊途,原因在于国内社会上的闲置资金迫于源源不断的巨额超低成本限售股的套现前景不敢根据比价效应入市。)
2选股“以大为美”. A股市场逐渐全面开放后,需要到全球估值体系中予以重估。此前市场热衷炒小市值概念股,大市值的家电龙头股只给六七倍的估值,明显处于不合理的低估状态。此外,在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情况下,龙头公司的地位会越来越稳固。这种情况下,持有龙头股成为必然选择,布局核心资产变得十分重要。
投资者渐渐发现并购带来的成长、讲故事带来的成长,以及一两年的阶段性高成长并不靠谱,反而品牌力、成本优势、优秀管理层等核心竞争力更能确保企业长期高质量成长,因此可以享受更高估值。真正的长期趋势或许才刚起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将强者恒强,市场越来越意识到优质股权才是最珍贵的。
3估值走向国际化. 开通沪港通、深港通,加入MSCI以及IPO常态化发行等,正在深刻改变A股市场运行机制。在易同投资的投资经理看来,这不仅将提高长期投资者的比例和资金的配置效率,也改变着A股的估值体系,进一步向成熟市场靠拢。
典型的类似家电、创新药,简单地讲是估值体系在向海外市场看齐,但具体来说,是估值的出发点有了深刻的变化,不再简单地从PEG角度(市盈率和增长的比例)去估值,而是从企业的竞争力、商业模式等决定企业长期经营持续性的角度去衡量企业的价值。也不再只看企业静态的盈利,更看重企业资产未来能够创造更多盈利的潜力。
相对于市盈率估值,海外投资者更倾向于用DCF模型进行估值,将企业的储备产品及创新研发费用全部贴现为公司当前价值。很多公司尽管用当前盈利计算其股价看起来很贵,但如果按照DCF模型计算,很多公司的价值并未被高估。
(“以大为美”和估值走向国际化,这是种好现象,但是如果由此说A股市场已脱离投机市则为时过早,现在只能说随着A股市场逐渐全面开放,及机构本身力量增大,使得过去靠小盘股编故事垄断炒作的模式不适合了,而适宜在中大盘中选择目标以编制炒作理由,为何如此说呢?因为再怎么优秀的企业一当其股价超过实际估值(这可由其行业平均水平和广泛的市场比价得出)就同样是投机了。以A股市场现状看,虽然韭菜比过去少了,但其还是市场主要资金来源,国际资金规模还不足以主导市场,因此国内机构的操作取向还是割韭菜,另外A股市场巨额超低成本限售股的套现前景也是任何机构不敢惹的,至多也就是在定向增发上合谋分一杯羹。)
网友回复
ssqs1:
"许多散户投资者却感觉赚了指数不赚钱。因恐高而没敢买的价值股不停刷新高,自己抄底的股票却不涨反跌。实际上除了业绩因素外,以白马大消费为代表的价值股不断走强,与A股市场背后发生的投资者结构变化不无关系。"再好的白马也不该股价飞天,这其实也是炒作投机,散户不追是理智的,抄底的股票只要有高于理财的回报就该持有,在目前熊市式慢牛中潜伏要比追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