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初灵信息(300250)未来将为全球包括沙漠、海洋、高空等无网络覆盖的地区提供724小时高可用的动态厘
在11月19日发射的长征火箭采用了“一箭两星”,实现了北斗卫星导航的第三步—全球系统。导航精确到厘米级的巨大提升依靠着国内建造的2200个北斗地基增强站,北斗导航卫星提供的导航服务,定位精度将达到2-5厘米,这种定位程度更能有效帮助目前市场上流行的无人机送货,有了厘米级定位,以后无人机级不会将货物送到你家隔壁了,不仅如此,厘米级定位对汽车导航和自动驾驶也有着巨大的提升,换句话说,在北斗卫星和地基的结合下,以后导航软件就能精确的判断车辆在车道的位置,这种误差达到了厘米级的高精度定位,未来中国将向全世界推广!依靠着国内建造的2200个北斗地基增强站,北斗导航卫星提供的导航服务,定位精度将达到2-5厘米,这种定位程度更能有效帮助目前市场上流行的无人机送货,有了厘米级定位,以后无人机级不会将货物送到你家隔壁了,不仅如此,厘米级定位对汽车导航和自动驾驶也有着巨大的提升,换句话说,在北斗卫星和地基的结
网友回复
股升16810:
中国又一张王牌?第一颗卫星如约升空,“天脑”神经开始搭建!11月20日,一声巨响打破了大西北凌晨的静谧。7时40分,伴随着这耀眼的火光,“天智一号”如约发射升空,7时52分55秒,卫星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何为“天智一号”?“天智”即天基智能,它通过搭载一个小型的云计算平台,实现从天到地的数据处理,并且这些数据可以在手机上进行接收与操作,实现信息获取途径的简便化,信息资源拥有的大众化。4月9日,央视发布消息,中国第一颗软件定义卫星“天智一号”预计于下半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发射升空。建设初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就提出现在的卫星系统存在系统孤立、信息分离、服务滞后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杨小牛也表明现有的卫星效能其实并不高——每天地面所需要的数据采集时间大约在10分钟时段内。相对于这些人为可控因素而言,另一个问题——星上识别也是一大拦路虎。众所周知,面对外太空的神秘,我们依旧还不能了如指掌。同理,在卫星上进行测量也不是一件易事,就算我们可以完美的解决所有的内在因素,但是我们也无法避免一些突发状态,如:外太空环境的高辐射、离子风暴、温度剧烈变化等外在环境。是不是这样的困难就可以让我们望而却步呢?当然不是。科研人员通过建立一个开放平台,鼓励各个企业、单位为它研制适配的应用;中科院软件所也于2017年主办了“软件定义卫星软件创新设计大赛”,尝试通过比赛引来创新应用;漂浮物等目标识别软件、3维重构软件等也将上星,正所谓万事俱备。如今首颗软件定义卫星的升空,也表明了我们所设想的“天脑”系统将如约而至,在世界航天的全新领域,我国正在打造又一张“王牌”。何为“天脑”?正如我们人脑原理一样,首先通过五官对物体的感知,接着由神经传至大脑平层,进行信息的解释,而它则被认为是悬挂于地球上方的虚拟的“大脑”。实际上,它是应该别称作“高性能计算单元”,即在接受地球的上传指令的同时,通过综合计算“眼”(遥感、导航卫星等)、“耳”(通信卫星等)捕获的信息进行智能分析,将分析结果下传到地球用户。研发前期,科研人员赵锁军就提出“这是一颗可以不断更新软件的卫星,与其他卫星不同,这颗卫星设有“航天应用商店”,人们还可以通过手机访问它,给它下任务,并在手机上查看执行结果。”现在,与安卓的开放式平台一样,公众可以通过一款名叫“追星APP”的软件来实时查看卫星状态,甚至还可以在卫星空闲的时候,通过软件指派给“天智一号任务,促进与卫星的互动。“天智一号”是全球首颗实际开展工程研制并发射的软件定义卫星,这无疑又是我国科技与创新的一次飞跃,同时手中又多了一张足以与外国实力相抗衡的王牌,尤其是云计算平台,这是它智能的关键所在。据悉,除了“天智一号”,目前还有“天智二号”到“天智十号”共17颗星(部分为卫星星座)已在规划中,并且“天智二号”预计将于2019年下半年择机发射。“天智一号”的如约升空,“天脑”神经的初期搭建,这不仅为人们便捷生活带来了福音,还开创了智能的新纪元,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高度发展的今天——数据共享化,数字精准化, “天脑”的构建也正在一步步地达成我们的预期目标。面对这一成果,是否更加期待“天智”系列卫星的发射呢?
中国又一张王牌?第一颗卫星如约升空,“天脑”神经开始搭建!
11月20日,一声巨响打破了大西北凌晨的静谧。7时40分,伴随着这耀眼的火光,“天智一号”如约发射升空,7时52分55秒,卫星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何为“天智一号”?“天智”即天基智能,它通过搭载一个小型的云计算平台,实现从天到地的数据处理,并且这些数据可以在手机上进行接收与操作,实现信息获取途径的简便化,信息资源拥有的大众化。
4月9日,央视发布消息,中国第一颗软件定义卫星“天智一号”预计于下半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发射升空。建设初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就提出现在的卫星系统存在系统孤立、信息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