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炒股学习网 >> 理财问答 >> 股票问答 >> 华大基因的半衰期 业绩乍起难掩颓唐之陋

华大基因的半衰期 业绩乍起难掩颓唐之陋

2020年8月5日  8:54:43   来源:网友   编辑:168炒股学习网    阅读:86人次
股友封面
发表于 财富号评论(cfhpl)
华大基因的半衰期 业绩乍起难掩颓唐之陋

多肽链 原创出品

作者|上官静

一边是上半年业绩大涨7倍的好消息,一边是子公司被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列入实体清单的坏消息。

华大基因(300676.SZ)总有一种“魔力”,让自己频陷舆论漩涡而仍被市场关注。

自华大基因2017年上市以来,一直都让自己处于舆论浪尖。
关联交易过多、股权质押过高、内部管理不规范……诸如此类的“标签”,都深深烙在华大基因的身上,难以去掉。

在国内,无论是行业地位抑或是市场地位,华大基因都毋庸置疑地稳坐行业“龙头”宝座。
公司被称为国内基因检测行业的“黄埔军校”,不少从华大基因离职的员工都选择创业,并且或多或少都与华大基因成为“竞争对手”。
其中,最为有力的竞争对手就是贝瑞基因(000710.SZ)和诺禾致源。

2018年,华大基因排名全球TOP10顶尖基因测序公司的第三名,仅次于ILLUMINA和Thermo Fisher。
正因如此,华大基因也被称为“全球基因测序龙头”。

问题也随之而来,有投资者提出质疑,既然华大基因号称是全球基因测序龙头为何营收才是ILLUMINA的1/8?为何公司总是陷于舆论漩涡,华大基因到底是做错了什么?

壹|疫情带来的业绩“逆袭”

华大基因在上市之初,就因“小财报大市值”而引起市场的关注。

上市后的首份年报相对“养眼”。
彼时,华大基因的营业收入为20.96亿元,同比增长22.44%;归母净利润为3.98亿元,同比增长19.66%。

华大基因登陆A股四个月的时间,在2017年11月14日,盘中市值突破千亿,股价从发行价累计涨幅超17倍,仅次于茅台。

可上市一年的时间,其市值便开始持续性缩水,徘徊在300亿元左右。
其中,在2018年10月19日公司的股价和市值跌入谷底,仅为203亿元。

自此以后,华大基因的股价犹如“过山车”、市值频频打折,业绩更是难言乐观。

根据公司的年报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期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20.96亿元、25.36亿元和28亿元, 22.44%、21.04%和10.4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98亿元、3.87亿元和2.76亿元,同比增长19.66%、下滑2.88%和下滑28.53%。

当前,基因检测的应用场景领域主要分为三大类,即:科研级、临床级和消费级。
科研级面向科研机构、药企、高等院校等;消费级面向大众消费者,包括皮肤检测等;临床级的商业价最大,主要用于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单基因遗传病检测等。

这些年,虽然基因检测的技术在不断发展,但是临床基因检测仍然存在着受众面小、价格昂贵的痛点,使得不少人望而却步。
恰恰华大基因就是靠基因检测来盈利的上市公司,尽管已是行业龙头,但其业绩却始终难以令投资者乐观。

有投资者在深交所互动易上追问华大基因,“公司以前业绩不理想,但还勉强可看,谁知近几年越来越差。
请问,你们有没有扭转局势的好措施?如有,请具体介绍一下。
我们投资者心急如焚!”

华大基因针对业绩持续下滑,作出“高大上”的回应:强调公司是一家有着为人类服务,为人类造福愿景的公司,而不是强调它们会用优秀的业绩和股价表现来回馈它们的投资者。

然而,一场疫情的爆发,使得市场对新冠病毒检测的需求量大增,也让率先研发出试剂盒的华大基因在抗疫中拔得头筹。
而随着疫情还海外的蔓延,也给了华大基因“海外淘金”的机会,从而使得公司的业绩实现“逆袭”。

日前,华大基因发布2020年上半年业绩预告称,公司上半年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5.3亿元到16.3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672.83%-723.35%。

针对此番业绩暴涨,华大基因称主要原因是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蔓延,市场对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的需求大幅增长,公司感染防控业务和精准医学综合解决方案业务在报告期内实现了大幅增长。

还有就是政府一如既往地对公司进行补助。
根据华大基因的业绩预告公告数据显示,上半年,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净利润的影响金额约为3000万元-4500万元,主要来源于政府补助和股权处置收益。

得益于业绩的增长,华大基因的股价也“触底反弹”,今年以来累计涨幅高达117.74%。
其市值也从年初的275亿元涨至8月4日的692亿元。

贰|盛名之下 其实难副

有两件事,让华大基因声名鹊起:一是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1%项目),二是第一时间破译SARS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成功研发SARS诊断试剂盒。

目前,华大基因自称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尚无人对此提出质疑。

“一百岁不封顶,我们所有的员工都必须做到这一点”、“我们员工中不允许有出生缺陷”、“员工肿瘤发现不得晚于医院”……正是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健的“语不惊人死不休”,使得公司名声大噪。

但也因此华大基因给投资者留下一个“忽悠功力深厚”的印象。
随后,华大基因的市场口碑便是每况愈下。
在上市一周年之后,华大基因便进入“多事之秋”。

先是“举报门”,即合作伙伴实名举报华大基因在江苏省众多城市大范围与地方官员接触,忽悠、欺诈、并涉嫌不正当接待和以赠送基因检测细胞储存服务贿赂,借官员权力影响和主导合作,套取国有资产等。

再是“癌变门”,2018年的一篇《华大癌变》在网络上疯狂传播,对华大基因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以及相关业务提出质疑。
质疑华大基因为代表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出错,未能起到筛查作用,最终导致产妇生出带有生理缺陷的婴儿且不予理赔。

随即华大基因作出回应,称相比传统唐氏筛查技术而言,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具有高准确性的特点,由于无创基因检测作为一项筛查技术存在假阴性的风险,为保障受检者,会为每一位受检者购买检测医疗保险。

尽管及时地作出了回应,但华大基因的口碑却已难挽回。
言行无法一致,也让其在整个市场中的企业形象大打折扣。

上市之前,华大基因曾因斥巨资(1.176亿美元)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测序仪生产商、人类全基因组精准测序的创新领导者CG(Complete Genomics),在业内牛气了一把。

原本以为,收购CG之后,华大基因会加大研发投入。
然而公司却将精力花在培训好相关测序员工上,并迫不及待地在全国建立了一套营销体系:全国范围内设立分支机构(医检中心、研究院),并以此作为链接与当地各大医院、体检机构达成合作协议、分工合作。

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期间,华大基因的销售费用从3.28亿元涨至6.19亿元。
建立营销体系无可厚非,可华大基因的营销做得太彻底,使得公司不像高科技企业,而像一家营销企业。

如此过度的商业化,也引起了众人的不满。
曾经汪建表示:一流的科研同时就是一流的商业,科研机构不应该商业化。
反观华大基因现在的情况,再强调科研情怀的行为也不免令人啼笑皆非。

除此之外,华大基因内部管理混乱问题,也一度受到深圳证监局的关注。
去年4月份,深圳证监局就指出了华大内部财务不规范的问题,要求整改。

在订单业务上,华大基因在2017年多记收入38万,多记利润32万;在项目业务上,在2017年多记收入1327万元,多记利润1244万元;而在成本端,则比同期少记。
虽然绝对金额不大,但也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公司财务管理混乱,运作不规范等问题。

还有就是华大基因的一个“根深蒂固”、“难以扭转”的问题——关联交易。
其关联交易,真的是可以用“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来形容。

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输送利益,在资本市场算是常见,可能够像华大基因如此“牛气”地直接通过关联方输送利益的实属罕见。

提及关联交易,就不得不提及华大控股,这也是华大基因发生大量关联交易的“发源地”。
华大基因只是华大控股证券化的一部分,华大控股(华大集团)还包括研究院、学院、学术期刊GigaScience、智造(测序仪研制)、农业、司法、健康等板块。

并且,华大控股旗下的子公司,大部分都与华大基因有着重叠或者上下游关系,尤其是测序设备这块的关联交易甚多。
华大基因和兄弟公司之间有大量关联交易,华大智造的测序仪几乎完全由华大基因采购,形成了一种“自产自销”的销售模式。

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期间,华大基因的第一大供应商就是关联方,其采购金额分别为3亿、6.5亿、6.4亿,占总采购额比例分别为34.81%、45.83%、50.31%。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和2019年公司的关联方采购金额远高于归母净利润。

2019年华大基因的关联交易总额为7.19亿元,其中采购类关联交易金额为6.57亿元,销售类关联交易金额为6092万元。

并且,华大基因甚至还预测了其2020年关联交易总额不超过6.37亿元,其中采购类关联交易金额为4.98亿元,销售类关联交易金额为2亿元。

叁|前有猛虎 后有饿狼

虽然华大基因在市场上的企业形象有所破损,但其在国内基因检测行业的龙头地位仍然毋庸置疑。

由于华大基因是基因检测领域的先行者,早期离职的员工也都纷纷离开选择创业,并且或多或少都与华大基因形成竞争关系,这些公司都被称为“华少”,而华大基因也被称为国内基因检测领域的“黄埔军校”。

“华少”成员当中成为华大基因最有力的竞争对手的,就是贝瑞基因和诺禾致源。

其中,贝瑞基因的创始人之一高扬,曾就是华大医学负责人,几乎全程参与了华大基因无创产前检测项目的筹备与启动工作;诺禾致源的创始人李瑞强,也曾是华大科技的副总裁。

贝瑞基因是于2017年8月完成资产重组上市,从规模上而言,仅次于华大基因居于行业第二。
可从2019年的归母净利润来看,两家公司的位置对调了,贝瑞基因虽然营业收入不如华大基因,但净利润却比华大基因多了1.15亿元。

而诺禾致源则是坚韧地走在IPO之路上,此前不久,公司刚刚第三次递交了在科创板的IPO申请。

值得一提的是,华大基因间接性培养的两个竞争对手(贝瑞基因和诺禾致源),当前正在与全球基因测序的龙头企业——Illumina(美国公司)合作,有着国际巨头的协助,这两家公司势必会越发壮大,华大基因该如何应对?

华大基因曾在2018年就在全球TOP10顶尖基因测序公司中排名第三,仅次于ILLUMINA和Thermo Fisher。
但令人跌破眼镜的是,华大基因营业收入仅为ILLUMINA的1/8,且无论哪项财务指标,都只是ILLUMINA的“零头”。

ILLUMINA到底有多牛呢?它被美国权威杂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为了“2014年度全球创新企业50强”的榜首,美国更是有众多鼎鼎大名的科研机构在为这家公司不断提供新的想法和技术。

在基因测序产业链中,ILLUMINA公司也是处于最高端的身位。

目前,全球基因测序行业已经有了明确的产业链分工:上游是设备和耗材供应商,Illumina等少数外国公司凭借技术优势,垄断了上游市场;中游是第三方测序服务供应商,它需依赖上游公司生产的设备来运营,这是目前中国企业最具优势的一环,华大基因就是其中的代表;下游则是医院、实验室等临床机构。

并且,ILLUMINA此前还在与华大基因公司(BGI)专利诉讼之争中赢得胜利,加利福尼亚州联邦法官对BGI的DNA测序设备发布了禁令,并向法官要求,禁止华大基因推出“免费试用的”营销活动。

七月底,华大基因旗下公司——北京六合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位列其中。
另一家被列入实体清单的华大系公司——新疆丝路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则是华大基因控股股东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的控股孙公司。

华大基因表示,后续公司将进一步分析和评估该事项对公司的影响,并将积极与美国商务部及相关部门沟通,尽最大努力消除不利影响。

有观点表示,ILLUMINA作为华大基因对标的企业,倘若公司要与之抗衡,须注入华大智造,甚至华大集团整体上市。
可是,华大基因或华大控股会为此一搏吗?尚且难定。

近几年,基因测序的应用领域迅速拓宽,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从2012年的35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117亿美元,预计未来几年依旧会保持快速增长。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0年全球基因测序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 140亿美元。

在这“前后猛虎,后有饿狼”的情况下,华大基因的未来又将会如何?

后记

当前,华大基因的业绩暴涨,都是得益于疫情。
靠短期的市场需求来提升业绩,这或许只会是“昙花一现”。
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业绩持续增长乏力的情况,恐怕顶着“王冠”的华大基因仍会被市场和投资者抛弃。

尽管华大基因汪健一直在强调“做好事,股票就不会下来”,但股价终究是一个上市公司业绩最直观的反映,况且投资者们都是在用放大镜盯着公司的股票。
少一些高大上的口号,多一些脚踏实地的经营,这才是一家上市公司该做的事。

(来源:商业封面)

评论专区
   本站有缓存,一般1小时内能看到您的评论
官网微信公众号
168炒股学习网微信
郑重声明:168炒股学习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股票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股票学习网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有效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含有广告标志的信息皆是广告,本站不承担相关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168炒股学习网,专注为中小股民提供炒股入门知识,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股票学习教程,技术指标,炒股技巧等股票知识服务,专注做专业的股票学习网站!
版权所有:168炒股学习网, www.168chaogu.com   粤ICP备14098693号   广告合作QQ:765565686,邮箱:76556568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