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五年试点闯关考
汛期又至。
近日,许多城市都发布了雷暴预警,一下暴雨,短时降水量大,“城市看海”就成为一道无奈的“风景”。
8月9日晚,北京一场暴雨即“水淹三里屯”,人车出行受到很大的影响。
但这并不能否定海绵城市的试点成效。
5年前,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出炉。
5年来,多地进行了海绵城市建设。
2020年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要求的“小考年”。
一位水务公司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城市内涝实际很大一部分原因涉及城市雨洪排水管道建设等问题,而“海绵城市”这个概念,具体涉及内容很多。
5年前就参与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龙岗河流域治理设计负责人吴钰川进一步向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称,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水生态、水环境等各方面,相比传统的工程规划,海绵城市规划关注的是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管控系统解决城市水问题的方案,而非单一型的市政设施建设。
从一些试点城市看,有的地方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不过,也有反映称,有的地方仍是“下暴雨看海”。
对此,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俞孔坚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过去的“海绵城市”试点范围是城市局部而非整个城市,建设效果显著,但要彻底解决城市的内涝问题,还需从源头开始,在更大范围内与国土生态治理、水利工程生态化、田园海绵化等系统治理结合在一起,用基于自然的理念,系统解决城市洪涝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应急管理法律与政策研究基地主任林鸿潮也表示,很多城市的内涝问题都与土地规划比例不协调有关,“城市要减少内涝灾害,就要加强区域内的水渗透能力,例如增加公园面积、合理规划工商业经济用地等。
”
5年“小考”
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化较早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进行了很多年,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建设的重要选择。
吴钰川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国外在城市建设中提出低影响开发的概念,我国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海绵城市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在2012年“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上正式提出“海绵城市”概念。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提出要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并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吴钰川表示,海绵城市本身的核心就是对雨水的吸收和利用,上述6字方针始终贯彻在深圳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公开报道及相关部门报告不完全统计,除了此前公布的第一、二批30个试点城市外,截至目前已经超过400个城市作出了海绵城市建设实施规划方案,都是遵循上述《意见》提到的2020、2030年城市建设目标。
如近日广西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印发了《2020年广西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广州增城关于《增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9-2035)》也正式“出炉”。
“从目前看,一些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吴钰川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如深圳、武汉、上海等城市内涝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不同的城市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在推进。
此前北京市的标准侧重于雨水利用及控制;而天津市的标准侧重于规划设计和施工;厦门市的标准侧重于施工验收及工程材料选择;素有“天下黄土第一塬”之称的庆阳市,重点解决雨水下塬排放及固沟保塬综合体系建设问题,对于整个黄土高原的可持续生态发展具有典型意义。
不过,吴钰川也不否认,试点城市中仍有“内涝”的情况出现,因为各试点城市不是所有城区都实施了“海绵城市”建设。
他表示,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长期系统工程
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等平台,有网友反映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各类问题,如有网友反映在成为“海绵城市”试点后仍旧下雨“看海”。
就此,有关部门回应称,上述现象系后期透水材料维护不到位等问题导致。
吴钰川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称,当前试点城市并非所有城区都纳入试点建设,而且海绵城市建设是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复杂工程,不仅包括建设,还包括后续的运营维护等。
实际上,从一些企业参与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中也能发现其建设的持续性。
如2016年9月15日,首创股份发布公告称,参与了庆阳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项目,此次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道路工程、市政管线工程、公园绿地工程、公共建设用地和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
项目建设期2年,运营期20年。
俞孔坚也表示,海绵城市并不是一天就建成的,海绵城市可能需要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解决。
“我们也不能因为这次水淹了,就说海绵城市的试点失败了。
这些海绵城市试点,都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但是,这个示范意义大多是局部性的。
生态水利和国土海绵系统建设是根本出路。
”
正因为其持久、长期性,投入也是巨大的。
原住建部部长陈政高曾公开透露,预计海绵城市建设投资将达到每平方公里1亿元至1.5亿元。
《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如上述首创股份参与建设的海绵城市就是按照PPP模式运营。
不过,俞孔坚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出,PPP模式在基础设施上用得不错,比如污水处理等项目,每年政府作为公共投入的部分是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回报给投资商,这方面已经很成熟,但PPP模式用在海绵城市中如何计算公共服务是个难点,因为海绵城市相当于建设一个生态绿地系统,这并没有一个完善的计算模式。
另有一家国企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我国并没有建立强制性的雨水排放许可制度和雨水收费制度,目前尚不具备“使用者付费”的条件,在现有政府“购买服务”付费模式下,地方政府的支付能力是海绵城市PPP项目进展的保障,但因为一些政府支付情况影响,使得企业放弃参与某些海绵城市PPP项目的竞争。
与此同时,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对旧有的设施进行改造,也有观点提出这种投入会造成浪费。
对此,吴钰川以深圳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目前很多城市都是以工程建设融入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如地砖直接用渗透性较强的渗水砖,在绿化设计的时候也融入城市海绵体中。
“目前深圳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利用植草沟、渗水砖、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等规划设计理念,既避免了洪涝,又有效地收集了雨水。
”吴钰川介绍说,海绵城市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更多综合设计的长期工程。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