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
转发 ◆ ◆ 价值研报社 发表于 2020-09-15 17:02:33 “双循环”政策日趋明晰,相关产业梳理!!!
“双循环”政策日趋明晰,推荐四主线最近几个月以来,党和国家多次重申,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我们认为双循环的政策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了扩大内需、产业升级、进口替代等等,并可能指引“十四五”政策走向。
就周期大宗商品行业而言,我们认为有望从四条主线受益:1)加大国内投资、稳定内需根基,装配式建筑及新基建推动传统材料升级;2)产业迁移和自主技术升级,推动新型工业材料产业加速发展;3)内外双需背景下,旧改开启国内存量市场推动消费升级;4)能源安全日趋重要, 煤化工和能源用钢有望加速发展。
主线一:投资端稳定内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019 年建筑业对 GDP 累计同比增速的贡献率达到 6.6%,对 GDP 同比增速的拉动达到 0.4pct,两数据在单一行业中仍然处于较高水平。
2009 年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逐步 转型,建筑业对 GDP 的贡献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仍不难看出,在经济增长承压的时 期,建筑的逆周期调节作用仍然较为明显。
从从业人员数量角度看,根据国资委,2017 年末(最新数据)建筑业的国企从业人员数量达到 385 万人,仅次于工业,但实际上,工 业各子行业的国企从业人员数量均少于建筑业,因此建筑业是 2017 年末国企从业人员数 量最多的行业。
2019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到 2.91亿人,其中从事建筑业的占比达到 18.7%, 仅次于制造业。
我们认为从吸纳就业的角度看,建筑业短期内的重要作用也较难替代。
1、装配式建筑
2016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大力 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提出我国力争用 10 年左右时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 到 30%,2017 年《“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规划出台,到 2020 年全国装配式建筑 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 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要高于20%,国办发《关于促进建筑业 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中要求,到 2025 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要达到 30%。
随后 至 2019 年的几年时间中,我国装配式建筑新建建筑面积实现了连续的高速增长,而要达到 2025年的装配式建筑渗透率目标,我们预计十四五阶段装配式建筑的市场空间仍有望快速扩大。
我们认为装配式建造方式自身的优势当然是其受到政策支持的原因,但政策强度能够维持 这么长时间,也和其强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相关。
装配式建造方式的核心是部件预制化和 现场干法施工,相比传统方式,其优点包括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节省材料、 节约人员配备、安全环保、构件可循环利用等,在节能、节材和减排方面有明显优势,符 合我国推动建筑能耗降低和建筑垃圾减量的政策方针。
但当前从成本角度看,行业平均的 装配式建筑的单平米造价仍然高于传统现浇。
我们认为装配式建筑的政策支持力度强,且 持续时间长,也源自于其强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装配式建筑推动建材行业结构性变革,利好绿色建材发展。
1)墙体材料:2017 年发改委 及工信部要求到 2020 年,新型墙材产量在墙材总量中占比达 80%,其中装配式墙板部品 占比达 20%,强调纸面石膏板等节等环保的新型墙体材料,且其轻、快、好的优势适合工 业化生产,未来随装配式建筑发展将加速替代传统粘土砖及水泥;2)密封胶:根据我们 于 2020 年 8 月 9 日外发的深度报告《享集采/装配式红利,密封胶迎来暖春》,装配式建筑预制件接缝众多,将带动密封胶需求提升,另外预制板块易位移、渗透点多且碱性表面 难以粘接,加速密封胶替代传统水泥砂浆等刚性密封材料,我们预计理想状态下若(外墙 +内墙)打双层胶且厨房、卫浴、门窗等室内装修均使用密封胶,2025 年新建装配式建筑 面积 11 亿平米对应 150-222 亿元密封胶需求;3)整体卫浴:装配式建筑未来奖励门槛可 能提高,在主体结构得分提升难度较大的情况下,装配式装修是开发商未来拿分的关键, 而集成卫生间单位得分成本最低,开发商优先选择促进整体卫浴需求。
2、新型基建: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速产业智能化升级
我们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内循环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而城市群进一步发展及东西部互联加强均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根据黄奇帆 7 月 28 日登于中国经济周刊的《怎样构建“国内大循环”》,国内大循环离不开区域协调发展,一方面要通过城市群都市圈建设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人口承载能力,一方面要寻找西部大开发的突破口,而其中以联通高校、无缝对接的综合交通网络降低城市“人流”“物 流”综合成本是重要工作之一。
“新基建”推动内需结构优化,传统行业量质齐升。
新基建指着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七大领域: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
对传统建材来说,需求关系最紧密的是轨道交通和特高压建设;另外,电子等高端领域发展提振新材料需求,国产芯片产业链是支撑“新基建”的产业命脉,其制造与封测以及下游移动设备等,将带动电子纱、电子密封胶、电子玻璃等新型建筑材料的需求。
我们认为新基建作为信息化时代的基础设施,其自身具备十分广阔的市场空间,而传统产业的数字化 也有望具备很大的潜在市场。
新老基建结合的实例包括智慧交通等新形态的传统基础设施, 如《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中,要求协同共建现代化智能交通系统,包括车联网与车路协同技术创新,自动化半自动化码头、港口智慧物流体系,基于北斗的高速公里自由流收费等内容。
传统基建设计和施工单位更加了解基础设施功能,能够找到信息化在传统基建领域的运用场景,掌握基础设施过往运营信息及信息收集方法,及基建运营信息的分析方法,未来有望承担智慧基础设施的新建和既有设施的改造落地职能, 而通信、电子、计算机企业则有望通过提供信息收集、流动、分析软硬件参与智慧基建建设。
此外,装配式、绿色建筑等行业新理念有望加速 BIM 技术运用普及,龙头企业有望构建起科技壁垒。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在构建内循环体系的过程中,建筑业仍有望扮演重要角色,而信息技术在改变全社会生产要素的情况下,也有望带动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要素产生变革。
当前时点,建议继续从两主线布局建筑业投资机会:1)受益装配式建筑渗透率提升,具备中长期成长性的装配式产业龙头;2)具备强核心竞争力,未来有望不断提升市场份额,且估值处于低位的传统设计和施工龙头。
主线二:自主可控和技术迭代,新材料产业加速发展
自主可控和技术迭代需求催生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
2019 年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成立,并将新材料作为三大重点方向之一。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关键新兴产业如半导体、5G 等对上游材料的自主可控需求明显提升,也催生产业链相关材料产业转移和技术更新。
同时我国经济增速换挡回落进入改革攻坚阶段,传统产业如汽车、消费电子、建材等等领域仍有较多关键材料需要依赖进口,技术迭代升级也对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产业迁移等行业性机会,催生国内材料需求提升。
如半导体、5G 等产业加速向国内转移,带动国内材料产业链的发展;汽车国六排放标准等推行带来汽车催化剂相关的机会。
2) 国内材料本身技术升级,加速高端材料的国产替代进展。
虽然国内消费电子、建材等属于相对传统的行业,全球增速平,但仍有较多关键材料需依靠进口,随着国内材料技术本身的逐步改进提升,部分材料已经切入主流市场,启动国产替代的进程。
比如国六标准催化下汽车尾气净化器用的蜂窝陶瓷和催化剂用材料、用于汽车轻量化和军工需求的碳纤维材料、用于消费电子的 MIM 等粉末冶金高端结构件等。
比如用于建材领域的高端涂料、密封胶、电子涂料、药用玻璃等。
我们试图总结了部分国产新材料的产研进展。
根据我们对新材料产业的理解、产业链调研经验,小结出如下材料品种的产研进展供参考,包括原料、关键装备、软控、工艺、数据积累等维度。
1、半导体材料:抢占战略高地,进口替代加速
2010-2018 全球半导体材料用于晶圆制造和封装的数量基本维持稳定,2017-2018 晶圆制造材料需求有所增加。
国内的芯片封装环节占比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相应的封装材料如引线框架、封装基板、陶瓷基板、键合丝、包封材料在国内发展相对成熟。
随着半导体制造产业逐步向国内转移,制造环节主要材料如硅片、掩膜版、光刻胶及配套、电子气体、工业化学品等正在逐步崛起。
半导体材料高竞争壁垒、(下游客户)高转换 成本等特点,使得其供应体系高度稳定,且高端产品基本由欧美日企业垄断,2019 年国 产化率仍不足 30%。
2018 年海外前十大的半导体巨头在华业务的营收占比大部分超过 50%。
欧美日等海外龙头企业在全球市场份额均在 80%以上,国内企业仅占据电子特气、 湿电子化学品、光刻胶、靶材、石英、晶圆封装材料等领域的低端制程市场的较少份额, 后续发展空间较大。
国内半导体材料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
但是随着半导体产业加速向国内转移,给半导体材 料企业提供良好机遇,同时国家加大自主可控领域的资金支持,半导体、材料两大维度同 时侧重,包括大基金二期等集成电路基金,以及各类新材料基金。
国内半导体材料企业经 过多年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基础;部分企业开始和下游企业进行测试和供货。
当前国内半 导体材料的发展正在快速突破,在过去十年,以 02 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为代表的产 业政策和专项补贴推动了半导体材料从无到有的起步阶段,本土半导体材料企业数量大幅 增长,研磨液、靶材、大硅片等半导体材料国内厂商开始进入主流晶圆制造产线进行上线 验证,部分产品实现了批量供应。
目前半导体产业内相关的典型公司有包括国瓷材料、安集科技、飞凯材料、强力新材、晶瑞股份、巨化股份、鼎龙股份、江丰电子、菲利华、沪硅产业等。
2、 5G 材料:科技基建重点,材料升级在即
据 GSMA Intelligence 预计,到 2023 年, 5G 在全球范围内各产业的市场空间将达近 5 万亿美元。
据中国移动研究院,2025 年 5G 带动的国内间接经济产出规模将达到十万亿元,主要来自与 5G 相关的交通、工业、视频 娱乐、教育、医疗等。
5G 产业链特征催生新材料升级需求。
5G 产业链正朝着超高频、大宽带、物联网化、高度 集成等特征趋势变化。
跟 4G 相比,5G 产业链具备超高频、大宽带、物联网化和高度集 成三大特征。
5G 产业的三大特征,对产业链相关材料和工艺提出更高要求:
1) 超高频:产生大规模天线技术和多频组网,要求射频器件和材料工艺变革;同时电磁 屏蔽的方式和材料也相应需要调整。
2) 大宽带:更高带宽要求意味着传输网面临大带宽连接的升级更新,对光纤光缆的传输 性能要求更高。
3) 高集成度:要求 5G 网络集成度更高、精密度更高的关键元器件,譬如对芯片集成度 要求提升,给 GaAs/GaN 芯片带来机会;同时对散热性能剔除更高要求;对滤波器 等期间的体积和重量也要求更加小型化轻量化。
4) 物联网化:意味着更多的接受和发射端,相应的滤波器等材料用量也将提升。
5G 时代将推动信息交互和智能决策算力升级,各类非电子产品的电子化和电子产品的智能化正成为大势。
5G 新 基建可以大致分为 5G 基站的建设和下游设备这两个部分。
在 5G 基站建设中,主要包括 网络搭建、网络运营、基站建设等,终端应用则主要包括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移动终端;产业链关键环节和领域包括天线、射频前端、光学、半导体、VR、TWS、可穿戴等方向。
我们认为与这些方向相关的电子材料主要分布于导电、散热、数据传输、屏蔽、滤波和新型显示等领域,包括用于刚性 PCB 生产用电解铜箔、挠性 PCB(FPC)生产用压延铜箔、SAW 滤波器压电晶体、显示和半导体生产用靶材、软磁材料和铜合金材料等。
电磁屏蔽材料主要通过阻断和吸收电磁波 使设备避免被外界电磁波干扰,同时能够减少电子设备向外辐射电磁波;导热材料主要通 过填充发热元件与散热元件之间的空气间隙,将热量有效地传递,从而提高散热效率。
据 BCC Research 预测,全球 EMI/RFI 屏蔽材料市场规模将由 2018 年的 70 亿美元增长至 2023 年的 92.5 亿美元,CAGR(2019-2023 年)为 5.7%;全球界面导热材料市场规模 将由 2015 年的 7.6 亿美元增长至 2020 年的 11 亿美元,CAGR(2016-2020 年)为 6.4%。
由于上述预测仅基于现有设备的正常迭代,若考虑 5G 商用后带来的较大需求增量,电磁 屏蔽及导热材料的实际增速有望在此基础上显著提升。
此外,光纤相关产品(如光固化涂 料)需求也有望稳步提升。
电磁屏蔽及导热领域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行业格局。
国内企业起步相对较 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屏蔽和导热器件加工领域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优势,且在 材料领域也有国内优秀企业逐步切入,相关公司包括飞凯材料、中石科技、碳元科技等,其他 5G 相关材料方向企业包括铜箔、高频高速铜板带、射频滤波器晶体等。
众源新材 :精研铜带箔,聚焦电子、电信和电力等领域, 积极布局 FPC 用压延铜箔和用于 5G 终端、基站、服务器和数据中心等领域的均热板。
博威合金:主营铜合金业务,聚焦精密组件、智能 终端和电子等领域,积极布局散热、充电桩和数据传输等材料。
天通股份:传统软磁和蓝宝材料景气恢复中,积极布局 SAW 滤波器压电晶 体和 12 寸半导体单晶炉和切磨抛等相关专用设备。
3、尾气净化材料:国六提标促尾气净化市场扩容,国产替代蓄势待发
针对机动车产生的环境问题,国内持续提高相关排放标准,2019 年 7 月 1 日燃气车已实 施国内第六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以下简称“国六”)。
2020 年 5 月 17 日据人民网 报道,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已明确将于 2020 年 7 月 1 日起 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轻型汽车国六排放标准,颗粒物数量(PN 限值)渡期截止日期, 由 2020 年 7 月 1 日前调整为 2021 年 1 月 1 日前。
而重型燃气车重型柴油车的国六实施 日期定为 2021 年 7 月 1 日。
在国五升级国六的过程中,我国汽车蜂窝陶 瓷载体的市场规模有望从 40 亿元扩容至 202 亿元,柴油车用蜂窝陶瓷载体市场规模有望 从 20 亿元扩容至 82 亿元。
假设 2023 年国六标准全实施完成,汽车/柴油车用蜂窝陶瓷载体市场 CAGR(2018-2023 年)分别为 38%/33%。
行业内相关公司有国瓷材料 、奥福环保、贵研铂业、万润股份等。
4、从材料品种角度看,技术升级加速国产替代
碳纤维:
需求保持较快增长,国内企业进口替代空间广 W 阔 全球碳纤维的生产应用起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日本和美国是该领域的领先者,早期工业 应用主要在军工及宇航领域,2019 年在风电叶片(25%)、航空航天(23%)、体育休闲 (14%)、汽车(11%)及建筑、船舶等领域作为结构件制成材料广泛使用。
据赛奥碳纤 维数据,2019 年全球碳纤维需求量为 10.37 万吨,CAGR(2011-2019 年)为 11.3%。
国内碳纤维市场由于供应受限(尤其是高端领域和产品),应用市场开发进展较慢,主要 下游应用趋于低端,2019 年 37%需求来自于体育领域,37%需求来自于风电叶片,航空 航天市场仅占约 4%需求。
据赛奥碳纤维,2019 年国内碳纤维表观需求量约 3.78 万吨, 同比增长 22%,其中进口量仍占 68%,国内产量 1.20 万吨,同比增长 33%。
2019 年国内产能 15.5 万吨,同比增长 0.1%,主要系统计口径去除 部分无效产能。
从产能角度而言,2019 年日本东丽和其收购的 Zoltek 占比 32%,是业内 龙头企业,其他主要厂商来自日本、美国和德国等,而在军工、航空等高端领域,日本、 美国企业的占比则更大。
我国碳纤维研究与日本同时起步,但产业化进程较缓,2019 年根据理论产能数据,主要 生产企业合计产能 2.67 万吨,产能利用率仅 45%。
且产品在高端领域应用偏少,导致国 内碳纤维企业盈利能力较差。
而在相对高端的 T800、T1000 及 M50J 以上级产品方面, 国外企业仍对国内实施封锁,国内企业未来发展潜力较大。
涂料:
优秀国产品牌加速进口替代 外资品牌占据我国涂料行业头部市场,国产品牌逐步崛起。
我国的涂料行业起步晚、起点 低,企业规模小、产品分散,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能力薄弱。
而外资品牌往往拥有着标准 的品质、全球化的服务和不断的技术创新,更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据中国涂界网,2019 年全国 100 强企业中,外资企业上榜数量达 29 家(含港澳台),2019 年累计营业收入为 741 亿元,占榜单总营收的 53%。
16 年以来国产工程漆市占率快速提升,驱动内资涂料品牌市占率提升。
2016-2020 年房 地产 500 强首选涂料供应商品牌 Top10 中,外国品牌合计首选率由 45%降低至 23%,国 产品牌合计首选率分别由 51%上升至 69%,B 端内资品牌市占率快速提升,原因:1)下 游地产客户集中度提升,更追求产品高性价比和服务品质;2)B 端综合考虑价格、产品 品质、服务,内资比外资有优势;3)部分外资因为 B 端回报率差,回款差而主动收缩。
国产工程漆市占率快速提升,驱动内资涂料品牌市占率提升。
密封胶:
新能源、电子、汽车等高端应用领域国际巨头占优,国产品牌力求突破。
由于国内品牌多 依靠价量占领市场,对研发、服务等能力建设不够重视,而国外密封胶产业发展较早,国 外龙头在市场拓展和技术研发上占有明显的先发优势,近来由于中美贸易摩擦不断、日韩 疫情影响进出口等因素,高端制造领域实现关键材料的自主研发生产能力紧迫性提升,同 时下游电子、新能源、轨交等下游行业国产化趋势加速,国有品牌重要性不断提升。
例如, 根据 OFweek,19 年全球累计/新增光伏装机量中国分别占比 28%/25%,华为 Mate305G 手机中国产零部件占比较 4G 版提升了 16.5pct 至 41.8%,美国元件则由 11.2%减少到 1.5% 左右,国产密封胶切入高端领域迎来良机。
国内品牌通过内生研发+外延并购+产能扩张的方式实现技术突破及生产能力提升。
以硅宝科技和集泰股份为例,一方面,两个公司近年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尤其是集泰 17 年上市后研发投入同比增速高达 73%,硅 宝科技仅 19 年即获得国家授权专利 16 项;另外两公司均通过外延并购并进军新领域,集泰股份收购兆舜科技,将电子胶技术应用于 LED 驱动电源、新能源汽车、电子元件及组合件等领域,硅宝科技收购整合“海特曼”实现汽车风挡玻璃业务领域的突破,收购拓利获取电子、新能源等技术,高附加值业务快速增长,硅宝科技 19 年新能源/轨交/电子领域收入同比增长 73%/69%/100%。
此外,两家公司均通过新建高端 产能支撑公司开拓新领域,在高端领域对国外品牌的进口替代进程加快。
电子纱:
电子行业新增需求旺盛,5G 建设支撑电子用纱增长。
电子玻纤纱主要用于 PCB 基材覆铜 板的生产;据铜箔行业协会,我国是全球 PCB 产值第一大国, 19 年占全球比重超过 50%。
2019 年以来,各地纷纷出台了支持 5G 产业落地的行动计划或规划方案,19 年 6 月 6 日 工信部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广电 4 家公司发放 5G 正式商用牌照,随 着 5G 商用时代的来临,预计 20 年基站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将加速推进,而 5G 通信设备 对通信材料的要求更高、需求量也将更大,因此未来通信 PCB 市场规模可观,虽然 20 年 初疫情短暂影响企业生产,但后期可能赶工,仍然看好 20 年电子领域玻纤纱需求高景气。
国内龙头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技术突破+资本支撑助力市占率提升。
19 年全球玻纤 产能 121.5 万吨,其中大陆前四家玻纤龙头合计产能 33.8 万吨,占比约为 28%,三 家龙头台资企业产能合计35.4 万吨,国内占比约31%,港资企业建滔化工14.5 万吨, 占比约 11%,合计占全球电子纱产能 65%。
由于电子纱生产技术、资金、客户认证壁 垒高,日本、台湾及其他国际巨头长期占据电子纱市场。
目前龙头中国巨石具有 10.5 万吨电子纱产能,同德国 P-D 公司展开技术 合作并取得突破,公司公告将于 2020 和 2021 年分别增加电子纱产能 6 万吨,电子 纱总产能将达到 22.5 万吨,有望达到全球第一,公司加强智能制造,成本优势显著, 随产能投放,规模效应显现将带动公司优势不断展现。
主线三:老基建投资
以老旧小区改造为重点的改善城镇居住环境项目是重点民生工程,也是当前稳投资和扩内 需的有效方式,是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 格局的题中之义。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居民对城市居住环境、管理服务 的要求也不断提升。
2019 年 3 月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进行老旧小区改造 提升,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三部委随后印发《关于做好 2019 年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 通知》,自此老旧小区改造受到市场高度关注。
旧改由于“既保民生,又稳投资,同时拉 动内需”的特点,决定了国家层面将加快推动其发展。
2019 年,住建部将城镇老旧小区 改造纳入保障性安居工程,使其与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同等地位,并试点探索了融资 方式、群众共建等 9 方面体制机制。
而 2020 年 3 月,专项债新规明确要求,2020 年专项债不得用于土地储备、棚改等与房地产相关领域,同时新增了应急医疗救治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领域项目。
在旧改兴起之前,棚户区改造一直是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点民生工程,随着棚改货币化安置政策进一步厘清,以及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基本完成,棚改的历史使命也基本完成。
尽管 2017 年 5 月,国常会曾提出启动新的三年棚改攻坚计划,即 2018 年~2020 年改造各类棚户区 1500 万套,但我们预计 2020 年 只需基本建成 104 万套即可完成“十三五”2000 万套的规划目标,2017 年的目标大概率 将被兴起的旧改所取代。
水泥/玻璃/钢材:在双循环背景下,地产“房住不炒”仍未发生改变,地产调控政策仍在 延续、维持趋稳态势;基建方面,作为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抓手,有助于国内大循环体系的 建设和形成。
目前的老旧小区改造,明确将旧改对象分为基础类、完善类和提升类,其中 基础类和完善类中涉及结构主体改造、公共部位维修、加装电梯等,提升类涉及配套基础 设施建设,均涉及到建筑物的改造、新增,将带来相应的建筑用水泥/玻璃/钢材需求。
防水卷材:屋面防水及新装电梯有望带动 318 亿防水卷材需求(若 4200 万户 40 亿平老 旧小区完全改造,按照 2020 年改造 700 万户的计划,预计这些需求有望在未来 6 年释放完毕,下同) 。
《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技术经济指标》(2017)中单列防水工程的主要是住宅屋面板更换工程,单方造价 335 元/,其中材料费用(除税)占比 53%,约 179 元/,屋面板更换工程对应 SBS 防水卷材的单方用量为 2.715 ;同时,平改坡工程中 SBS 防水卷材的单方用量为 1.013 。
若 40 亿平米老旧小区建筑面积按系数 6(假设 6 层楼)折算,那么对应屋面面积约为 6.67 亿平。
假设屋面板更换与平改坡工程各占 50%, 则对应屋面平均防水面积为 12.43 亿平。
此外,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程对应 SBS 防水卷材单方消耗 0.766 ,若全国 40 亿平米老旧小区全部加装电梯,需要新增电梯约 233 万 部,新增建筑面积约 10%,即 4 亿平,对应防水卷材面积为 3.06 亿平。
因此,屋面防水 +加装电梯合计新增防水卷材面积(12.43+3.06)=15.49 亿平。
按防水卷材单价 20.5 元/ 计算,市场规模在 318 亿元左右。
此外,若考虑室内防水改造,则对应防水市场将更大。
涂料:节能改造及抗震加固有望催生百亿外墙涂料需求,若内墙全部重涂,将新增建筑涂料需求 400 亿元。
《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技术经济指标》(2017)中单列保温工程的主要是多层住宅节能改造工程,单方造价为 9.7 元/,其中除税直接材料费占比 16.75%, 为 1.6 元/。
此外,多层住宅现浇外板墙抗震加固工程中也有涉及,单方涂料消耗为 0.877 kg。
我们沿用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的估算方式,即外墙面积为竣工建筑面积的 70%,涂刷比例为 62%,则 40 亿平老旧小区建筑面积对应外墙涂刷面积分别为 17 亿平,对应涂料需求为 52 万吨,按造价通立邦涂料 21 元/kg 建议价(除税,含主辅料)估算,对应市场空间为 109 亿元。
此外,若全部老旧小区改造内墙均进行重涂,那么对应内墙涂料市场需求 为 410 亿元(内墙面积为建筑面积的 2.5 倍,涂刷比例为 78%,对应涂料需求 195 万吨), 但实际改造中,内墙改造因属于可选性消费,实际市场需求可能低于我们的估计数。
保温材料:节能改造及屋面板更换带来约 224 亿保温材料需求。
《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技术经济指标》(2017)中单列保温工程的有:(1)多层住宅节能改造工程,保温工程单方造价为 196 元/,其中除税材料费占比 37%,为 73 元/。
若按安徽省 30%的小区节能改造占比,全国 40 亿平老旧小区面积对应保温面积为 12 亿平;( 2)多层住宅屋面板更换工程,保温工程单方造价为 111.93 元/,其中除税材料费占比 52.88%,为 59 元/ ,同样按系数 6 折算 40 亿平老旧小区面积,对应保温面积为 6.67 亿平。
按亚士创能保温板平均出厂价 12 元/测算(平均厚度 3cm),我们预计 40 亿平米老旧小区改造带动的保温材料市场或在 224 亿元左右。
但实际上“十二五”期间北方已进行过一轮节能环保改造,实际的保温材料需求可能较我们测算的要小。
管材:住宅给排水及小区热力污水改造带来约 151 亿管材需求。
根据《北京市老旧小区改造经济指标》(2017),管材应用主要是在多层住宅给排水系统改造工程、采暖系统改造工 程、污水雨水外线更换工程等,其中给排水系统改造工程每平米应用管材为 0.64m,若全国 40 亿平米老旧小区进行给排水改造,对应管材需求为 25.6 亿米。
此外,小区热力外线 改造对应管材单平消耗为2.31m,小区污水雨水外线更换平均为1.5m,二 者合计为3.81m。
按前文假设,小区热力及污水外线平均每平米对应长度为 0.03m,全国 40 亿平米老旧小区需要的外线长度为 1.2 亿米,对应管材长度为 4.57 亿米。
因此,给排水系统改造和污水热力外线改造合计管材需求 30.17 亿米。
若按 5 元/m 的单价测算,合计带动管材市场约 151 亿元。
若再考虑加装电梯、北方采暖系统改造等工程对管材市场的带动,我们预计老旧小区改造对管材市场的带动也将更大。
主线四:能源安全日趋重要,进口替代提升高端需求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对原油的需求也日趋增长。
2015-2019 年,中国原油消费量由 5.58 亿吨增长至 6.51 亿吨,年复合增长率达 3.9%,同期全球原油消费量年增长率仅为 1.3%。
2019 年中国原油年消费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是仅次于美国的原油消费大国。
由于世界原油分布极不均衡且开采困难等限制,中国自产原油数量并不能满足生产需求, 因此需要大量进口进口。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5-2019 年中国原油进口数量由 3.08 亿 吨增长至 5.06 亿吨,年均增长率高达 13.2%。
2019 年中国原油进口依赖度高达 60%,是全球第一大原油进口国。
原油作为整个油化工的上游,下游产品涵盖丰富,可以分为六大类:燃料、润滑剂、石油 沥青、石油蜡、石油焦、溶剂和化工原料。
分品类来看:对于汽油柴油煤油等成品油,中国 2019 年进口依赖度为 1.7%。
其中,对煤油进口依赖度在三者中最高,约为 9.9%。
仅有 1.7%的成品油进口依赖度和高达 60%的原油进口依赖度相比较,反映了我国原油进口贸易中结构的不合理。
原油下游品中,主要聚焦于芳烃及烯烃产业链产品。
由于乙烯/丙烯属于前端大宗原料,且运输成本较高,一般烯烃生产企业均自身配套下游产品,或就近消化,加工为下游产品(固体/液体)再进行转运,因此单纯分析乙烯/丙烯自身的供需平衡易产生认知偏差。
我国乙烯/丙烯产业链长期存在缺口,我们以乙烯/丙烯自身的产量及净进口,加以其下游产品的净进口当量来分析乙烯/丙烯国内的供需情况。
1、加快发展新型煤化工,实现原油下游产品替代
我国煤炭禀赋丰富,据世界煤炭协会统计,2019 年世界/中国煤炭产量分别为 79.21/36.93 亿吨,中国煤炭产量占比达 46.6%。
大量化工基础产品可通过油头、煤头三种工艺路线实现工业量产,“富煤贫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必须发展煤化工产业。
现代煤化工,即以替代能源和石油化工产品为主的新型煤化工技术及产品生产,诸如煤制芳烃、烯烃、二 甲醚、天然气、乙二醇等以煤基替代能源为导向的产业。
因此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 有望实现对原油的替代,具备重大的战略意义。
2、煤制烯烃和乙二醇产能放量,进口替代加速
煤制烯烃工艺发展成熟,已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分品种来看,对乙烯,据百川资讯统 计 2019-2021年目前已经基本建成或开始建设的项目中,合计乙烯产能将达到 1698 万吨, 其中煤制乙烯(CTO)和甲醇制乙烯(MTO)项目占比 14.3%,国内乙烯原料多元化趋势仍将持续。
对于煤制丙烯,与乙烯显著不同的是 MTP 可以达到较高收率。
2012 年以来 我国丙烯新工艺产能快速增长,逐步实现进口替代,2019 年自给率已达 82%。
自 2015 年起,煤制烯烃产能利用率已经逐步稳定在 80%,2019 年煤制烯烃产能达 1620 万吨, 2015-2019 间年均增长率为 3.8%。
未来随着新建项目的不断投产,煤制烯烃将对石油制烯烃形成进一步替代,前景广阔。
煤制乙二醇作为新型煤化工技术代表之一,经过 10 余年的迅速发展,技术成熟度较高。
据百川资讯统计,截至 2019 年末,我国已建成煤制乙二醇装置 21 套,总产能 489 万吨/ 年,占国内乙二醇总产能的 30%以上。
产能利用率也从 2013 年的不足 20%提升至 2018 年的 55%以上,利用比例正逐步提高。
随着煤制乙二醇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其产业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发展成为我国乙二醇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3、煤制芳烃和天然气受制于技术,仍需积累
对于煤制芳烃,其关键技术环节在于甲醇制芳烃,国内主要工艺包括:固定床甲醇制芳烃 (MTA)、环流化床甲醇制芳烃(FMTA)和甲苯甲醇甲基化(MTX)。
目前,我国煤制芳烃尚处于产业化发展的起步阶段。
目前仅有华电集团(未上市)提出概算总投资 330 亿元的 120 万吨/年流化床甲醇制芳烃的示范项目,但该项目由于石油基芳烃新项目不断建成投产,低油价下煤基芳烃竞争力较弱等多种原因未实质性启动。
但煤制芳烃是对石油芳烃的重要补充,对减少我国 PX 对外依存度有重要战略意义。
我国煤制天然气领域仍处于商业化起步阶段。
据《煤化工》统计,2018 年国内已投产和新核准的煤制气产能总计 251 亿 m3/年。
但几家已投产的煤制气示范项目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一是未达设计产能使得经济效益受损,二是煤制气企业定价能力受限,三是煤制气技术废物处理成本高,多种原因导致煤制天然气仍需进一步吸取前期项目经验,进一步优化完善。
4、替代能源发展迅速
2020年4月9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决定未来五年新能源发展走势的“十四五”规划正式开展,根据计划,2020年9月底前应完成规划研究报告,11月底形成征求意见稿,2021年3月前需要形成送审稿。
为了进一步提升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力度,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20%的目标可能提前完成,我们对上述目标进行17%-20%区间的敏感性测算。
按照非化石能源占比17.5%计算,届时风电、光伏的发电量占比分别约8%、7%。
假设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1%,十四五期间平均增速5%。
温馨提示:本文基于公开信息整理,内容仅作为分析研究,不作为买卖依据,盈亏自负。
好股票还需要有好价格,涛哥每天分享的股票虽然都不错,但操作上还需要细细甄别。
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点击“在看”,以此鼓励操盘手涛哥继续创作赚钱艰难,支持涛哥,就是支持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