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创业明星失速:融资乏力,病急乱投医,商汤怎么了?
「核心提示」
技术的光环褪去,资本的热情消散,AI四小龙旷视、依图、云从、商汤不得不在产品上厮杀,让投资人看到盈利的可能性。
然而,在没有持续投资的情况下,加快上马的新业务,只能让本不富裕的公司,更加雪上加霜。
商汤需要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作者|木宇
编辑|张洋
2018年11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汤晓鸥,被邀请参加民营企业座谈会,他落座后,身边是一水的明星大佬,马化腾、李彦宏、雷军、张近东、宗庆后齐聚一堂。
。
会上,有十位企业家发言,有万向集团的总裁鲁伟鼎,有恒瑞医药的董事长孙飘扬,跟他们相比,汤晓鸥显得默默无闻,不过他也是发言人之一,身份不再是教授,而是商汤科技的董事长。
他主要谈人工智能,发言时间不长,准备的发言稿只有1124个字。
关于人工智能,汤晓鸥提了两条建议:科学规划,布局人工智能发展;鼓励国企与民企联手,推动国际合作。
会议结束后,汤晓鸥还在央视露脸,谈到他参与座谈会的感受是:“信心”满满。
那一年,商汤科技是资本圈炙手可热的公司,一年之内完成C轮、C+轮和D轮融资,狂揽超过2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0亿元),软银、淡马锡、老虎基金抢着跟投。
从香港中文大学一个没有电话、没有工位的“皮包公司”,到知名投资机构抢投,商汤科技只用了四年时间,如今估值已经超过100亿美元。
今年7月份,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登录科创板,首日开盘上涨290%,市值突破1000亿元,所有AI赛道的创业公司耳旁都响起了一个倒计时——何时才能上市?
AI四小龙之一,有“融资机器”之称的商汤科技,自然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彭博社报道,商汤科技正考虑在香港、上海两地进行IPO,另有媒体报道,商汤科技计划在年内完成10-15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
面对外界的议论纷纷,商汤保持了缄默。
时至今日,新一轮融资尚未落地,“商汤太贵”的论调却已甚嚣尘上。
“融资机器”乏力
资本的狂热褪去,AI行业是否有利可图成为衡量的标准,融资变得更加困难。
商汤科技已经近两年没有融资了。
2020年,AI四小龙之中,依图科技完成2亿美元融资,云从科技完成18亿元的融资,旷视科技则在等待上市中,唯独商汤科技的融资至今还没落地。
商汤科技的上一轮融资,还停留在2018年9月,软银一举投了10亿美元。
这笔巨额投资既为商汤提供了充足弹药,也将其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此轮完成后,商汤成为了业内估值最高的独角兽,外界质疑接踵而来——真的值这么多钱吗?
这其实是整个AI行业都面临的问题,只不过商汤被推到了潮水的最前方。
分水岭在2016年3月,一场预谋已久的AI事件彻底改变了一切——谷歌研发的AlphaGo击败了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世人震惊于算法的威力,资本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
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也走到了尽头,山头已现,泡沫丛生,一片狼藉,资本从这块根据地批量撤出,转向以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AI创业公司。
在此之前,商汤还只是一家小有名气的AI创业公司,刚完成两轮融资,每轮还停留在几千万美元的额度。
之后,各路资本纷纷登门拜访,当年12月的新一轮融资,投资方数量便已倍增,次年7月,再次倍增,并且一发不可收拾,淡马锡、深创投、软银,这些国际一线资本争先恐后上船,唯恐被落下。
2016.12-2018.9,不到两年时间,商汤就完成了8轮融资,成为名副其实的“融资机器”。
投资人们可能看不懂复杂高深的AI论文,但他们却拥有梦幻般的想象力。
除了商汤,其它AI创业公司也备受各路资本青睐,资本一投就是一个赛道的习惯,早已在互联网界耳熟能详。
这期间,旷视科技、云从科技、依图也在疯狂吸金,“AI四小龙”格局初现。
据风投调研机构CB Insights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共有152亿美元资金流向AI初创企业,中国AI创业者获得了73亿美元投资,占比为48%。
其中,对AI企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面部识别与芯片领域。
资本助推下,AI行业风起云涌,科学家们纷纷下海创业,算法工程师身价倍增。
除了垂直领域的创业公司,BAT等互联网巨头也开始自建团队,分别成立自己的AI研发部门,错过移动互联网浪潮的百度更是宣布All in AI,资本与人才大战一触即发,行业硝烟弥漫。
疯狂之下,皆是虚妄。
2018年,李开复在《AI未来》中谈到,AI的概念很火,不少公司都想借AI来包装自己,这给AI行业带来不少泡沫。
随着行业的发展和落地,相关概念和常识的普及,AI创业开始“袪魅”,说到底就是一个大数据+深度学习的软件,具体商业落地场景还需要探索。
时光轮转,“互联网+”变成了“AI+”,都要面临业务场景的问题,相比之下,后者在“烧钱”方面还有过之而无不及,盈利问题凸显。
亿欧报告显示,2018年全年,近90%的人工智能公司处于亏损状态,而10%赚钱的企业基本是技术提供商。
以旷视科技为例,其提交的招股书显示, 2017年到2019年上半年,公司亏损分别达到7.58亿元、33.52亿元、51.97亿元。
2018年,新一轮金融危机袭来,一级市场开始闹钱荒,冷静下来的资本开始追问AI创业公司的盈利情况,外界也期盼能尽快看到AI的商业成果,资本的徘徊与犹疑,让整个人工智能行业的融资数量和金额呈现出断崖式的下跌,到2019年,AI创业公司迎来倒闭潮,到处都是梦碎的声音。
2019年整年,商汤并未融资,“去年大部分时间都在用C轮融到的20亿美元扩大研发和市场投入,做增长,也在频繁跟资本市场路演讲述公司故事。
”这一年,商汤奋力将营收做到了50亿,相比2018年增长了147%。
这背后,无疑是资本的巨大压力。
“病急乱投医”的业务布局
AI技术积累的红利消耗殆尽,人工智能公司只能拼产品、拼运营。
世界上没有任何钱是好拿的,尤其是资本的钱。
甜蜜期过后,面对投资回报率的灵魂拷问,AI公司们陷入了挣扎,一面是需要大量投入的技术研发,一面是压力巨大的业务营收。
面对营收压力,商汤科技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多面出击,不断扩大业务范围。
根据官网显示,其业务覆盖智慧城市、智能手机、泛文化娱乐、智能汽车、智慧健康、企业业务、教育和广告八大领域。
抛开眼花缭乱的产品线,商汤的主要收入源于两大块——安防和智能手机。
安防是作为计算机视觉起家的商汤最主要的应用场景,也是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这背后是全国各地兴起的“智慧城市”项目,下游市场巨大,号称“万亿”级别,但这块“蛋糕”并不是那么好切的。
一是安防作为传统行业,早已经有海康威视、大华安防这种巨头盘踞多年,其产品的成熟度远非商汤这种新兴创业公司所能比拟,在政府关系上,也远不如二者积累深厚。
二是政府采购项目,天然存在回款周期长的问题,加上庞大的项目体量,对AI创业公司的资金链压力不小,如果遇到领导换届,项目还会存在烂尾的可能性,风险较大。
而在智能手机领域,据虹软科技招股书显示,在手机厂商采购量最大的AI拍照算法市场,虹软科技在安卓主流手机市场的占有率超80%,也就是说,商汤和其它AI算法公司只能瓜分剩下的20%的市场,算下来总共只有1.4亿的市场规模。
不难推测的是,也正是因为安防和智能手机这两大块市场竞争受阻,商汤急于在其它领域进行突围。
问题的关键在于,商汤起家的核心技术——计算机视觉,经过了5年发展,神经网络算法在这一领域的潜力基本已经被开发殆尽。
更深层次的麻烦在于,神经网络这个技术本身,在短期内很难有所突破,正如原腾讯副总裁吴军所言:“人工智能技术20年内恐怕很难再有重大突破,因为今天的人工智能已经用光了40年来所积累的技术红利。
”
AI虽然是近几年才火起来,但人工智能其实并不是什么新技术,它已经诞生了超过50年,深度学习只是其中一个算法,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急速发展和大数据的积累,被时代选中了而已。
在可预见的未来里,商汤和一众AI公司都将陷入同质化产品的红海竞争泥沼中,谁也不具备更独特的技术竞争优势。
所以无论商汤进入哪一个新领域,都要面临同样的市场困境,商务能力和工程服务能力要比技术研发能力更重要。
笼罩在商汤身上的高科技光环正在散去,其庞大的明星研发团队反而成了一个尴尬的存在,既要源源不断进行输血,又不能立竿见影产生市场价值。
科学家创业团队,终究还是要拿起刺刀,冲进波谲云诡的商场比拼运营能力。
技术改变世界的梦想,一旦照进真实的世界,都难免化为一堆无趣乏味的名词——成本控制、财务规划、渠道建设、客户服务,终归沦为职业经理人的竞技场。
从“科幻故事”到“商业故事”
科学家创业者们,对市场有多大、增速有多快没有概念,需要经历漫长的交学费期,才能从科技思维转化为商业思维。
汤晓鸥和商汤科技CEO徐立在创立公司时,就有一个共识:“不做高高在上的技术,而是要把技术转化成商业和生产力”。
然而,技术一旦进入产业落地,无可避免会走进同一个宿命——如何成为一家能够盈利的商业公司?
马斯克能成为“钢铁侠”,并非其对技术的狂热,而在于他无与伦比的商业落地能力,在新能源、火箭技术、电动汽车等高科技领域都构建了成功的商业公司。
让“钢铁侠”一度飞不起来的,也并非技术的研发阻力,而是资金的压力。
创业者们最开始都会葆有一个初心,只要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市场自然会给予丰厚的回报,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底层逻辑,也是广为流传的热血鸡汤。
真实的世界,远没有如此简单,你要真信了这句话,“初心”不改,那多半活不到“初心”实现的时候。
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而怎么活下来,就是问题的关键了。
人工智能火的那几年,包括资本和科学家创业团队,可能都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但先下手为强似乎是没错的,花一大笔钱,把一大批牛人先圈养起来,至于怎么变现,到时候再说。
在AI创业圈子里,大多都是以商汤为代表的科学家带队的创业团队,见过大量科学家的投资人都会发现:科学家们往往会低估商业。
“这个事情基本市场有多大、增速有多快,他们可能都是没太大概念的。
”
汤晓鸥虽然一开始就定下商业的基调,但仍旧没能逃脱科学家创业的窠臼,不断跟“技术思维”做斗争,为“产品思维”交学费。
相对于互联网创业,人工智能创业有着根本的逻辑差异:前者是先确立一个商业场景,然后通过技术进行产品落地,后者是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核心技术,寻找匹配的商业场景。
换句话说,当一个互联网创业项目诞生时,它的产品形态多半就已经出来了,而一个人工智能创业项目诞生时,它很可能还只是一堆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paper,打比方的话,就好比产品经理主导的创业和程序员主导的创业,切入点是不一样的。
能否成功完成“产品思维”洗礼,并落地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决定了商汤的生死存亡,包括一众AI创业公司,都要学会如何从讲一个“科幻故事”变成讲一个“商业故事”,一个有商业逻辑支撑的AI产业。
(来源:豹变官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