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莱特血透赛道新秀
6
医疗器械赛道望迎黄金投资时代 解读背后核心逻辑
科创板日报
3天前
6
《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徐红),医械赛道从不乏牛股。
有统计显示,美股在过去十年一共诞生了14支大市值的十倍生物医药股,其中8支是医疗器械,3支为创新药,3支为医疗服务。
与国际市场相比,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2019年整体市场规模在6000亿元左右,仍有着巨大的成长空间。
分析认为,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和人们对健康生活的日渐重视,国内医疗器械消费水平将逐步缩小与欧美的差距,加上国内厂家技术持续向中高端突破,进口替代加速以及科创板加速更多优质器械公司上市等其他因素影响,国内医疗器械板块也将迎来黄金投资时代。
医疗器械投资与医药投资有何不同?医疗器械该如何选择投资标的?投资的核心逻辑又是什么?在近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强生医疗新业务发展部总监华一分享了其对于医疗器械投资的一些看法,以下是《科创板日报》记者对其观点的梳理:
医疗科技估值高了吗?
大约从七八年前起,外资开始关注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并做出了两单比较著名的收购,一单是2012年美敦力8.16亿美元全资收购纽交所上市的康辉医疗,当时的市场环境是中概股都在跌,而这个收购的价格却有着比较高的溢价。
随后一单是史赛克公司(Stryker)在2013年以7.64亿美元现金收购香港上市的创生医疗,也是出了一个比较高的溢价。
以上两单交易的收购标的都处于骨科行业。
现在如果有人说,在骨科行业领先的第一、第二家企业在中国的估值少于100亿人民币,那么大家都要抢了。
所以,是不是估值高?当年以上两则收购大家都说估值高,但现在回过头去看,其实估值都是非常低的。
与此同时,(标的)估值是高还是低是要看谁持有,以及如何来体现其价值。
美敦力和史赛克的两则收购之后,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没有看到外资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进行并购。
为什么?其中一个原因我认为,虽然按照现在的估值来说两家跨国公司在当时都买到了便宜货,但两家标的公司在他们手里的运作并不尽如人意。
医疗科技估值大幅提高的时候,往往是科学技术有突飞猛进发展的时候。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海归归国,很多创业者非常勇敢的加入(中国医疗器械)这个行业,他们与国际接轨的速度非常快。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确实看到中国医疗科技正在经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认为这也是估值提高的原因之一。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很多公司在赌赛道,某一细分赛道可以看到国产加进口有10多家公司。
但在国外,我们很少看到一个赛道里有几家公司可以同时做,这是不可持续的,并且从市场经济学角度来看,这一个赛道里的所有10家公司也不可能都能成功,所以那些将来走不出来的企业的估值肯定难以为继。
也就是说,在一个估值合理的赛道里,有可能存在估值不合理的企业。
怎么看中国医疗科技未来?
看各个国家的医疗器械行业的时候,我们除了看人口、发病率等指标,同样还需考虑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会自然而然地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以及对医疗科技的需求。
因此,只要相信未来中国将继续和平稳定发展,你就会非常看好中国的健康行业及医疗科技发展。
目前中国医疗科技正经历着突飞猛进的发展。
以前,在《Nature》、《Cell》、《Science》三大国际权威医学杂志上很难看到对中国医疗科技行业的赞许。
但在今年6月25日,我们可以看到有18篇文章在《Nature》杂志同时发表,首次正面、全面介绍中国医疗科技的突破和领先。
所以,如果大家来问我(怎么看中国医疗科技),我是积极看好的。
如何进行投资标的的选择?
和医药不太一样的是,医疗器械在通常情况下都需要医生或专业人员的干预才能使用,因此只有医生能够熟练操作才会有医疗器械的销售。
以骨科为例,现在中国的骨科市场已经很大,这是因为中国有很多骨科医生都掌握了创伤、脊柱等基本手术。
所以,如果我们要看某一赛道,我们首先会看这个赛道里面的医生使用医疗器械的能力以及相关配套。
有一些医疗器械非常好,但是需要麻醉科配套,因此有没有足够的相关麻醉科医生的配套,这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另外,投资医械行业的时候,我们还会考虑(企业)入院的能力。
医院能不能进,进了医院以后能不能带量,带量以后能不能收费,收费以后现金需要多久才能回笼等等,这些细节我们都会看得比较详细,看得详细才会感觉把握稍微高一点,风险少一点,然后在平衡风险与回报之后做出投资决定。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心血管支架、心脏封堵器、监护仪、生化诊断等多个医疗器械细分领域中,国内不少企业已经顺利完成国产替代,并成长为各自赛道的头部企业。
甚至,在另外一些赛道,如可降解支架、介入瓣膜等,还出现了早于海外竞争对手率先于国内上市的创新型本土企业。
)
对此,华一认为,目前在国内,一个全新术式及相关器械仍较难获得投资人认可,因为全新的术式也就意味着在医生培训方面的投入将是非常巨大的。
而只有医生大面积接受了(这一全新术式),才具有投资价值。
“因此,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更多看到的还是进口替代概念,已经在国际或中国被完全论证,术式在完全被医生接受的情况下,生产相关的医疗器械才比较容易取得现金流。
”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