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带动市值飙升50亿 白云山紧急澄清!盲目追捧神药有风险
受“板蓝根对新冠病毒有效”的消息刺激,白云山(600332.SH/0874.HK)股价此前大涨。
然而,10月18日,白云山发布公告澄清板蓝根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并提示相关风险。
白云山:板蓝根不会对业绩构成重大影响
10月18日,白云山公告称,有关媒体报道所涉及的相关结论只是针对本公司合营企业白云山和黄公司(下称和黄公司)复方板蓝根颗粒开展的抗新型冠状病毒体外筛选的实验结果,后续还需对该产品开展进一步相关工作,相关工作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白云山还提示,复方板蓝根颗粒的销售预计不会对本公司的经营业绩构成重大影响。
公告称,生产销售板蓝根的和黄公司为白云山持股50%的合营企业,不纳入白云山的合并范围,白云山对其采用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进行核算。
2019年,白云山从和黄公司获得的投资收益为6796万元,占当年利润总额的1.65%;2020年上半年获得的投资收益为3600万元,占当期利润总额的1.59%。
此外,板蓝根产品也不是白云山及其附属企业的独家生产品种,其在国内市场已是充分竞争的产品。
截至2019年,板蓝根颗粒在国内共有981个批准文号,复方板蓝根颗粒则有147个批号。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在近日举办的“粤澳呼吸道病原体新药联合研究中心”第四次理事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透露,研究团队开展了一系列体外研究发现,白云山复方板蓝根颗粒对新冠病毒有效。
据报道,当天的研讨会围绕“白云山板蓝根二次开发研究”进行了研讨。
钟南山在报告中提到,经过十多年的联合攻关,白云山板蓝根具有很好的预防病毒进入细胞的作用、抗炎的作用,即白云山板蓝根具有抑制病毒侵入、调节炎症等药理作用。
研究团队与广药集团合作对旗下10个企业的16个已上市中成药开展了抗新型冠状病毒的体外药效筛选,发现了白云山复方板蓝根颗粒具有体外抑制药效。
受此消息影响,10月16日当天,白云山在A股收获一个涨停板,港股也大涨13.28%,两个市场的成交量均明显放大。
仅此一天,白云山A、H股总市值合计增加约50亿元人民币。
在此之前,白云山股价已连续数月延续下跌走势,A、H股年初至今分别下跌2.38%和15.98%。
根据2020年半年报,白云山报告期内实现营收304.7亿元,同比下滑8.61%,归母净利润为17.64亿元,同比下滑30.75%。
公司解释称,上半年业绩下滑主要因受新冠疫情期间医院就诊患者数量减少、物流配送受到限制、药品终端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大南药板块的医院销售品种及相关产品的销量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大商业板块的医药配送业务也受到一定影响。
药物有效性评估需遵循循证医学方法
疫情期间,各路“神药”被推向前台已经不是第一次。
在今年年初,双黄连曾掀起一波抢购潮,一则报道称“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和武汉病毒所联合研究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引得公众在药店门口排起长队。
这次火起来的板蓝根,早在2003年非典时期就曾遭到抢购。
实际上,验证一款药物是否对某种疾病有效,需要遵循严谨的循证医学方法,进行完整的药物有效性评估,进而作为药物上市或拓宽适应证的依据。
一般而言,一种药物的研发要经过药物筛选、动物实验和三期人体临床试验,通常情况下一款新药的研发时间长达十年、成本可达十亿美元。
即使在原有药物的基础上拓宽适应证,也需要完整的评估流程。
以这次火起来的板蓝根为例,钟南山院士研究团队对其进行的只是体外实验,即在人体之外环境中,在细胞或生物分子层面上进行实验,也被称为“试管实验”。
这与在人体内进行的临床实验仍相隔甚远。
疫情爆发初期,艾滋病药物洛匹那韦(Lopinavir)、利托那韦(Ritonavir);抗疟疾药物氯喹(Chloroquine)及其衍生药物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等都在早期实验中被暗示存在抵抗新冠病毒的可能性,然后它们都在后续的临床实验中被证明失败。
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一度被称为“人民的希望”, 全球多家机构对其组织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然而结果不一,部分临床试验数据显示瑞德西韦对于减少患者康复时间具有明显效果,还有多个临床试验并未收获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16日表示,“团结试验”中期结果表明,瑞德西韦、羟氯喹、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以及干扰素治疗在防止新冠肺炎患者死亡或缩短住院时间上几乎没有效果。
据悉,旨在寻找有效治疗新冠病毒方法的 “团结实验”已有上百个国家参与,团结实验全球平台已准备好快速评估有希望的新治疗方案,有近500家医院可以作为试验地点开放。
新的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和抗新冠病毒的单克隆抗体正在被考虑进行评估。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