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讯飞会复制百度的快速翻倍走势吗?
科大讯飞会复制百度的快速翻倍走势
2016年李世石惨败于ALPHA GO(阿尔法狗)之手后,我们这代人见证的第一次AI浪潮汹涌而来,2017年,AI领域的融资和论文遍地开花;但是2018~2020的三年,是热度渐退、AI公司深耕场景的三年。
从导入期的光芒四射,到落地期的直面现实,行业中的人历经了一整个小周期,人情冷暖,饮水自知。
ARK基金创始人Catherine Wood说,深度学习创造的市值将比互联网大2.5倍。
美国2019年启动“美国人工智能计划”,将AI作为未来20年最重要的战略。
这个市场无疑是最有想象力的,但同时也是高度碎片化的,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看到杀手级别的应用,这也是大多数外界质疑者的理由。
但平稳的海面下,暗流悄然涌动。
AI企业早期必须进行大量的研发投入,这些投入很难量化和反馈到收入上,可是一旦风吹起来了,这些费用迅速会转化为拔升收入和估值的基础,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全球资本市场的一条暗线,便是AI龙头的价值重估,从字节在“AI+推荐”的持续爆发,到百度在“AI+汽车”的突飞猛进,下一个,很有可能是讯飞的“AI+教育”。
市场逻辑
1. 2021很可能是AI大年:AI四小龙集中上市,市场热度确定性提升,同时背后资本有诉求炒作AI板块,提升上市估值。
讯飞收入等于四小龙之和,四小龙一级市场估值在10~20倍PS之间,讯飞目前市值对应2020年PS仅有9倍,如果讯飞股价不涨维持当前估值,四小龙上市融资很可能倒挂。
比价效应会倒推资本爆炒讯飞,从而激活整个AI板块的股性,牵一发而动全身,讯飞作为市场灵魂无法避开。
2. 百度与讯飞存在逻辑的高度类似度:
1)都是AI国队(国家认证的四家是BAT+讯飞);
2)过去几年都持续被质疑(战斗力不够强,收入不透明),反映在市场上是一直被杀估值,偏见与分歧较大;
3)都迎来了一波AI+行业的产业浪潮,百度是AI+汽车,讯飞是AI+教育,后面还有医疗、汽车跟上;
4)公司都自我改革提出了的新的故事,百度是造车,讯飞是十四五千亿收入规划+董事长20多亿增持。
3. 每轮牛市都需要精神领袖:
我们身处一轮全球资本市场共振的牛市之中,美国的灵魂是特斯拉,中国也需要自己的精神领袖,而且必须在科技股领域,这是政治任务。
中国领先世界的科技领域主要是三个,互联网,电动车,AI。
放眼A股领域,只有电动车和AI的标的。
电动车已经走出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AI板块却一直没有表现,这里面能够扛起重任的,科大讯飞最为合适。
公司逻辑
1. 无比热血的年会总结和五年规划:不得不说,看完刘董事长的演说后,我对讯飞的变革有了很大信心。
虽然已经是个48岁的中年人,他说每一句话却都带着斗志和激情,像个刚创业的年轻人。
科大讯飞发布人工智能2.0时代的奋斗目标!
十亿用户,千亿收入,万亿生态,听起来多么像个梦想?毕竟2019年的讯飞的收入才100亿。
这意味着六年十倍,未来每年50%+的收入复合增速!
虽然夸张,但是董事长自己抵押贷款凑了20多亿真金白银全部吃下定增,但是科大讯飞历史上收入11年增长了40倍,但是董事长是在年会上当着大庭广众中外媒体说出的这个目标。
如果相信他,成功了,2025年1000亿收入给10倍PS就是1万亿的市值,接近10倍的赔率,足够大。
2. 竞争格局稳固,战略性卡位成功:相比于计算机视觉的群雄割据,讯飞做的语音语义、AI+教育都具有相当好的竞争格局。
语音的市场早期是因为太小,所以没有巨头进来,讯飞取得了垄断地位。
但是一旦NLP(自然语言处理)取得突破,语音切换到语义,市场的天花板会面临十倍百倍级别的提升,这才是讯飞的大机会——供给侧垄断,需求侧爆发。
AI+教育领域,讯飞谈不上垄断,但也是公认的第一名,在学校端的密集卡位虽然短期难以贡献盈利,却在场景和数据端完成了跑马圈地,数据导致的切换成本极高,护城河深厚。
3. 核心业务加速,可感知度提升:讯飞之前被诟病的一点是收入不透明,且2G项目占比过大,但在核心业务的加速之下,这点会得到很大改观。
讯飞有三分之一的营收来自AI+教育,这块主要是“因材施教”的学校方案,虽然是教育局购买,但最终使用者和感知者都是学生和老师,而且教育质量是可以用客观指标衡量的,因此相对于公检法项目,可感知度增强了很多。
“因材施教”这块有了蚌埠(18亿)和青岛(8.6亿)两个大单,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不同于几千万的零碎单子,这样十亿级别的单子如果推向其他地级市,想象空间是极其巨大的。
在1月份,我们通过公开的招投标信息,已经发现9.91亿元的中标订单,同比去年高增长215%,增速是在上行的,景气度完美。
从A股的历史来看,几乎每年都有一个或几个行业被资本推上风口,例如刚过去的新能源和光伏浪潮。
在2017年那会儿,这个风口属于AI人工智能,由于行业太过高端,虽然彼时蹭上人工智能概念的公司都有一种鸡犬升天的既视感,但是真正以人工智能为主业且能赚钱的公司却寥寥无几。
在人工智能的细分赛道智能语音上,做得最好的是科大讯飞(002230.SZ),也是少数能盈利的公司之一,被视作“人工智能第一股”,市值在2017年底就已突破千亿。
不得不说,科大讯飞的技术实力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然而,近几年的科大讯飞经营重点似乎并不在技术研发上,而是四处出击,甚至一度陷入拿地风波,市值也较最高点跌去六成,一直到最近,才再次突破千亿。
2020年受益于线上教育的爆发,科大讯飞的教育产品及服务大幅增长,为公司贡献了30%的营收以及过半的利润,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公司的其他业务及产品表现平平,如果不是乘上了在线教育的“东风”,公司去年业绩大概率是要“翻车”了。
作为“人工智能第一股”,科大讯飞本被赋予众望,不过从公司的行为以及财务表现来看,公司又很难让投资者放心,市场对科大讯飞技术实力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多,同时,互联网企业纷纷入局智能语音,使得科大讯飞的未来充满变数。
01
利润虚实
科大讯飞的营业收入近年来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的趋势,并在2019突破百亿大关,营收快速增长的同时,科大讯飞又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境地。
这还不算,通过公司的财务报表可以发现,科大讯飞本就不高的利润还是“掺过水”的,原因在于公司的扣非净利润低的离谱,利润都是由非经常损益贡献的,换句话说,公司的主业并不赚钱。
科大讯飞2020年前三季度的5.54亿元净利润中,扣非净利润仅为8395.23万元,正好等于公司同期营收72.84亿的零头,公司的三季报显示,维持公司净利润的来源主要有两部分。
一方面,公司每年都能收到政府的高额补助。
通常来说,能得到政府补助本是件好事,这意味着公司所处的行业被政府认可和支持,前景光明,人工智能正是如此,中国政府已经将人工智能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但是,政府补助说到底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如果过于依赖政府补助则说明公司缺乏核心竞争力。
2020年前三季度,科大讯飞收到的政府补助为2.03亿元。
另一方面,公司通过投资赚了一大笔钱。
科大讯飞持有三人行和寒武纪的原始股,两者分别于2020年5月和7月成功上市,公司通过这两笔投资带来浮盈4.09亿元,远超公司主业带来的收益。
政府补助和公允价值变动合计高达6.12亿元,公司的利润虚实不言而喻。
02
不符身份的研发投入
人工智能听起来是很高大上的行业,其应用领域众多:教育、医疗、制造……是实现人机交互的重要端口,未来引人无限遐想。
目前的人工智能尚处于应用初期,智能语音也并没有业内称的那样智能。
在和语音交互产品对话时,要离得足够近且保证周边没有多余的噪音,离真正实现像人和人之间自然交流的愿景还很远。
李开复曾称:“语音识别是所有技术里面最不成熟的,当我看到一个一个的计划非常担忧,99%会死掉”。
说明AI智能语音行业仍处在成长初期,这就要求行业内的企业将研发放在第一位,推动行业走向成熟。
科大讯飞作为智能语音的龙头企业,代表国内最先进的语音技术,理应更重视技术研发。
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的研发投入为16.34亿元,不高也不低,属于一个差强人意的水平,只是和其市场地位不太般配。
另外,公司对研发投入的处理就显得不地道了。
科大讯飞对其研发投入进行高比例资本化的处理,2019年公司研发投入21.43亿元,其中资本化金额为10.4亿元,研发资本化率为48.52%,而当年的净利润也不过8.19亿元。
会计准则允许企业对研发投入进行适当资本化处理,但是优秀的企业通常都是对研发投入进行全额费用化处理,例如海康威视、恒瑞医药。
科大讯飞这样年年对研发投入高比例资本化处理让人不禁发问,如果将研发投入全额费用费处理的话,公司的财务数据得有多尴尬。
03
科大讯飞的2C之路
一直以来,B端业务都是科大讯飞的主战场,如教育、医疗、司法、办公等,业务占比超过六成,但是靠B端业务显然无法支撑公司的远大抱负,所以科大讯飞一直在努力向C端靠拢。
就现在的时点来看,科大讯飞的2C之路格外难走,因为C端已经是巨头林立,现在向C端转型无异于虎口夺食。
在科大讯飞的前方,矗立着BAT三座大山,三家都有各自的语音技术。
百度方面,李彦宏每年在人工智能上的花费超过百亿,百度地图、百度搜索等用的都是自家语音技术,腾讯和阿里更不必多说,每年在人工智能的投资上比百度只多不少,应用场景也更丰富。
之前,BAT还都是科大讯飞的客户,用的都是科大讯飞的语音技术。
后来,巨头们纷纷布局人工智能,凭借着雄厚的资金优势,在技术上迅速追上乃至超越科大讯飞,同时借助海量的用户基础轻松夺得市场。
一直到今天,科大讯飞只能被动防守,虽然贵为“人工智能第一股”,但是其盈利能力和财务表现都不如人意,强敌环伺的当下,科大讯飞的破局格外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