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碳捕集碳回收碳利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地下空间开发大有可为
2021年03月26日 17:14
来源:澎湃新闻
原标题: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地下空间开发大有可为
提到应对气候变化,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地面上高高矗立的风力发电机、成片成片的地面光伏电站……事实上,地下空间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二战场”。
“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空间的有序开发与利用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能效,改善生产环境,并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热稳定性的内在优势”,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刘千伟表示,“这对减缓气侯变化意义重大。
”
刘千伟是在3月26日召开的2021第八届中国(上海)地下空间开发大会上作出以上表述的。
刘千伟表示,本届大会作为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动之一,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绿色安全高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主题,从城市层面和专业领域对联合国提出的城市包容性、安全性、韧性、可持续性等战略目标进行了探索与回应。
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的焦点。
中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为应对气候变化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出席此次大会的众多学者探讨了地下空间助力碳达峰、实现碳中和的路径。
钱七虎院士、陈湘生院士分别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碳达峰和碳中和》、《地下空间建造低碳化战略与实践》为题,阐释“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与人类需求。
大会名誉主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工程大学教授钱七虎在会议间隙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表示,碳达峰、碳中和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降低碳排放,一个做到是碳的负排放,也就是碳的吸收。
所谓碳中和就是两者抵消了。
那么地下空间开发对这两个方面都可以产生重大的作用,做出积极的贡献。
钱七虎院士表示,世界人口越来越多,城市也越来越大,城市占用的地面生态空间越多,绿色生态空间就越小。
而地下空间利用就正好把这些设施放到地下去,释放出地面的空间,来创造绿色的生态。
这就是最大的负排放、最大的贡献。
“碳的吸收上,一方面是靠绿色生态光合作用固碳,另一种是把我们工业、电力、交通等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进行碳捕捉,然后压到地下空间里面去”,钱七虎院士表示,“这个技术世界上已经在试验了,中国也在试验。
可以将二氧化碳压到地下的油气田里去。
一方面,碳放到地下去了,另一方面把油气驱赶出来。
”
这不单对碳达峰、碳中和有贡献,还可以治理地面沉降。
钱七虎院士表示,部分地区因为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有沉降,治理方法是重新注水进去。
那么现在可以注二氧化碳,这样有助于减少地面沉降。
陈湘生院士介绍了地下空间建造低碳化战略与实践的一些案例。
比如深圳地铁也是全国地铁最早用太阳能的,现在也准备开始用地热。
陈湘生院士还探讨了低碳高效长寿命地下结构建造,“对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一体化中进行低碳的建造和低碳的全生命周期运维,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
比如通过构建基于智能感知、物联网隧道结构的数字孪生平台和情景协同的智能管控,就尽量减少建设过程的浪费,以确保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可靠。
本届大会由同济大学、深圳大学、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分会、国际地下空间联合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上海闻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承办。
为期两天的会议,大会共安排了37场专家报告。
大会深入聚焦了综合立体交通与地下空间集约化利用、地下空间智能建造与智慧运维管理、深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关键技术、地下防灾减灾体系构建、未来城市地下空间发展战略等热点话题。
参会单位有同济大学、深圳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陆军工程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等重点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中冶京诚城建工程技术公司、海瑞克股份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企业领导及专家。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