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股市中,机构投资者数量虽少,但对大盘走势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寻找机构投资者尤其是主力机构的动向,无疑将有助于对大势的研判。
目前,在深圳、上海、北京三地集中了大批机构投资者,特别是主力机构,如基金管理公司、大券商总部、各类投资公司、寿险基金等。有资料表明沪深两市三分之一以上的筹码和成交量集中于沪深京三地。
机构投资者收集筹码的过程,也就是股票从全国各地普通投资者手中流向机构主力的过程。反映在托管市值的地区分布上,表现为机构主力集中地区托管市值所占比例持续上升,而其他地区则同步下降。派发过程正好相反。
为了研究沪深京三地托管市值总比重与大盘走势的关系,我们以深圳市场为分析对象,仔细对比、分析了沪深京三地托管市值总比重与深证成分指数当月收盘指数的关系 见表 。时间选择投资基金及各类新机构设立较多的1999年1月--2000年7月,托管市值比重数据选自《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统计》。
分析表中数据变化趋势,可以发现以下规律:
1、三地市值总比重的变化领先于深证成指的走势变化。
(1)1999年1--4月,深证成分指数持续下跌,股市较低迷,但深沪京三地市值总比重已经止跌,并缓缓上升,显示有机构开始悄悄吸纳,一波行情已经在孕育之中;
(2)1999年7月三地市值总比重达到5.19行情后的最高位36.147%,比年初上升了近三个百分点,此后四个月持续下降,且幅度较大,表明三地主力出货坚决。而深成指在1999年6月达到峰值后,经过7月份下跌,8月份又有小幅反弹,以后才开始了持续下跌过程,直至1999年12月;
(3)1999年10月三地托管市值总比重达到最低值34.504%,以后开始持续上升,且幅度较大,显示三地主力机构已开始在大盘下跌后期悄悄建仓,预示大盘将要见底。而此时市场悲观气氛甚浓,普通投资者仍在了结离场。市场主力经过两个多月的耐心吸纳,在2000年1月启动了新一轮行情;
(4)2000年2月随着网络股行情达到高峰,深沪京三地市值总比重也达到了最高值37.145%,以后开始下降,表明三地主力已开始从前期介入的网络股、科技股上大规模撤退,而此后大盘结束了急升阶段,股指进入震荡上行阶段。
2、市场低迷、股指持续下跌之时,深沪京三地托管市值总比重止跌,并持续回升,往往预示着股指将要见底。回升时间大约在三地托管市值总比重止跌后两个月左右。
3、深沪京三地托管市值总比重大幅下降,至少表明前期热点已经告一段落。
4、深沪京三地托管市值总比重在指数低位连续增加或在高位连续降低,往往预示大盘将见底或见顶。
另外,还可以看到,指数处于高位时,两者的变化关系更复杂些,显示对机构主力而言,派发比吸筹要困难得多。
考虑到主力机构分散在广州、广东其他地区、江苏、浙江的可能性,笔者也另外对上述地区与深沪京七地区全部市值总比重与深圳成分指数、深圳综合指数的走势分别作了比较,结论是一致的。
因为上证指数与深圳成指大的走势是一致的,因此深沪京三地深市托管市值总比重变化趋势,也同样有助于分析判断上证指数的走势。
用深沪京三地深市托管市值总比重的变化趋势判断大盘走势,有以下突 出优点:
1、超前性。机构主力吸筹派发的困难使得大机构在操作的同时,必须设法维持大盘的原有走势不变,因此深沪京三地深市托管市值总比重的变化往往领先于大盘走势两个月左右,普通投资者可以据此提前作出判断。
2、有效性。单个主力改变操作地区,对深沪京三地托管市值总比重并无影响。同时,事实上目前不存在主力机构集体转移、分散到全国各地的可能性,最多在邻近的广东其他地区及江浙一带分散一些,我们依然可以进行类似的分析。
3、抗干扰性。在包括投资基金在内的大量主力机构集中于深沪京三地的状况发生变化之前,现阶段市场主力常常使用各种掩饰其真实意图的操作手法,如同时在多个券商、营业部操作、对敲、转托管、使用普通投资者帐户、制造技术骗线等,但这并不能影响三地托管市值总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