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股市的大跌,纯粹从技术面或者从数字上说,还说不上多么恐怖,才一两百家股票跌停而已。不过,从心理上说,这几天的“调整”却远甚于前几次暴跌,一些人谈论的不是疯狂的抢反弹,甚至也不是夺路而逃,而是离开股市。
牛回头还是熊出没?
换句话说,这可能不是千金难买的“牛回头”,而是七年一遇的“熊出没”。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市场已经发现了好几大征兆。以下这些征兆都有人开始说了,比如:
打新资金出逃
打新周三开启,市场预计冻结资金逾5.7万亿元,且大盘股国泰君安将登场,万亿打新资金的出逃直接令大盘高位跳水。人们担心的在于,中国核电(601985,股吧)之后有国泰君安,那在国泰君安之后又会有谁?
配资资金出逃
媒体曝出权威人士证实此次要彻底清理场外配资,而粗略统计,当前配资入市达千亿以上,千亿配资出逃,直接令中小创持续血腥杀跌。还有说法是,场外配资超过万亿,这种资金虽然还可以绕道进来,但恐怕树倒猢狲散。
三产业资本出逃
6月未过产业资本减持市值已达1600亿元,与5月份合计将超过2014年全年,这直接让大盘高位杀跌。大量公司高管和大股东减持,这些懂行的知情的人都离场了,让市场做多的人气涣散,散户也没那么傻。
这三个显形征兆大家一目了然,笔者不做更多解释,在此之外,还有三个隐性征兆,值得看官注意。
市场已无上涨理由,开始妖言惑众
财富搬家、市场改革等说法已经激不起投资者的兴趣。上周五,有主力弄出一串神奇大盘收盘点位5166.35,倒过来可以解读为53年6月,6月15日,这一天恰是习大大的生日,于是传言下周一红盘庆生,结果大跌了100多点,很多小散成了接盘侠。需要找领导人生日来给股市一个上涨理由的时候,说明后劲乏力。
此外,还有各种大道小道消息满天飞,人们开始还会求证各种消息,最后求证不过来,都采取了宁信其有的态度。市场从一种非理性的亢奋,过渡到了过渡到非理性的恐慌。一方面找各种荒诞理由安慰自己,一方面找各种恐怖信息吓唬自己。
金牌叠影已显
前几轮牛市的告别,都有监管层很多金牌的身影,最近这个影子越来越多。从严控两融,到查处违规,再到堵死配资,这种或硬或软的手腕已经迭出,如果还看不出“疯牛已死,慢牛当出”的信号,那主力和散户就一样变傻瓜了。监管层的良苦用心,大家都很明白,但是好心未必总能如愿。
问题就在于疯牛死了,慢牛就活着吗?有业内人士解读认为,完善监管制度的重点是形成逆周期的调节机制,具体规则可谓有松有紧,促进融资融券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确保市场平稳有序运行。
这多少有点一厢情愿,世界上似乎还没有哪个国家的证券市场形成了逆周期调节,熊市来了就出利好刺激,牛市来了就出利空调节,如果这是一个完美的安排,那么全球股市都差不多是一条水平线,不会有啥波澜了。所以,笔者最大的担心在于,疯牛的诱惑没了,慢牛的人气还会在吗?如果从牛市的赚钱效应没那么明显,还会有源源不断的人和钱涌入吗?
经济前景更加不确定
虽然我们都乐于看到中国经济回暖复苏、行稳致远,但是愿望始终不能代替现实,近几个月的宏观数据显然还不太乐观。尽管最近的货币政策宽松持续,还有行业利好不断,但是对于实体经济似乎出现了一种边际效应递减的情形,对股市也如此。以前签订一个大单都叫利好,现在上百亿的战略投资都封不住一个涨停,乐观氛围不再,牛市还会远吗。
前几天有消息说肖钢主席认可改革牛的预期,并驳斥了“实体经济越差股市越涨”的说法,认为这判断没道理,牛市建立在政府有能力保7%的预期基础上。这个逻辑非常对,股民这个预期和愿望都这么强,只要实体经济回暖,那么这头牛会走到明年甚至后年都可以。目前看来,下行压力还非常大,三季度能否企稳,或者年底是否确定复苏,现在有些机构开始调低预测目标了,这不是好征兆。
这些迹象让人们的信心多少有些动摇了,再天真也需要承认现实,如果加上监管上出狠招、大小资金出逃等不利因素,这对股民信心而言,会不会成为压垮牛市的最后一根稻草?最近长沙某股民因配资中车赌一把失败而跳楼的事件,这会不会是引发一场牛熊切换风暴的“蝴蝶效应”?答案还未知,但是我们需要警惕,需要成为坐在距离出口最近的那个人。
就本周而言,前四天可以跌跌不休,但是周五必须有涨,而且前面跌得多狠,就得涨多狠,因为下周一就有部分打新资金出来,如果周五的人气散了,那么这可能就不是牛回头,而是熊出没。一旦预期改变,这场持续一年,一气呵成的牛市将难以挽回颓势,再多的利好都撑不住泄掉的气息。
认清抹黑打压中国股市的四大手法
中国股市从来就不乏抹黑和拆台者,其目的就是打压中国股市的正常发展。近期的抹黑和打压手法又出现一些新的特点、新的趋势,现择要列举如下:
第一类手法是,诱导和鼓励行政干预
最新的案例就是,一些人建议政府和监管部门打压市场,包括重演2007年的“5·30”上调印花税那一幕。在长江证券公司通过公开研究报告臆测“马上要上调印花税税率”之后,某券商公司人员又通过自媒体散布类似谣言,称6月16日新闻联播将宣布上调印花税。
事实早已证明,突然调整印花税的做法对投资者是一种伤害,对政府权威也是一种伤害。除了上调印花税之外,还有人建议大量发行股票,叫停融资融券业务等。这些建议的核心诉求是用行政的手给市场降温,其实就是打压市场,直到点位“回归”到人为设定的“合理标准”为止。这种诱导和鼓励,本质上是与改革的导向相背离的。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说,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涉及资本市场的每一项政策措施,也都应当遵循这样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处于股市第一线的专业机构特别是国有控股的专业机构,应该率先垂范,坚守底线:一是态度明确地维护中央政府权威和公众信心;二是对宏观形势和政策的判断有主心骨,拒绝以讹传讹。如果国有控股的专业机构都“盲流化”了,那真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一件十分悲哀的事情。希望这些机构在重大政策话题上谨言慎行。
第二类手法是,曲解和阻止制度创新
当前最为突出的现象是对融资融券的“围剿”。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尹中立6月17日说,监管层叫停了场外配资,所以这一轮行情就结束了。他的说法很有代表性,即中国股市不该牛,牛市是靠杠杆造出来的。
笔者仔细查看了有代表性的关于杠杆率的言论,较为普遍的一种测算结果是,目前场内外融资额约为4万亿元,即场内2万亿元、场外2万亿元。但有一个“牛人”,在4万亿元之外,又“找出”了5万亿元,称企业通过银行贷款投向股市4万亿元,银行理财产品1万亿元。笔者认为,第一,企业通过银行贷款投资股市的金额是如何得出的,并无可靠依据;第二,银行理财产品早已有之,其本身不是融资行为。
杠杆率即融资额和总市值之比,如果按2万亿元比68.4万亿元(6月17日数据,下同)计,则杠杆率为2.92%;如果按4万亿元比68.4万亿元计,则杠杆率为5.84%;如果按9万亿元比68.4万亿元计,则杠杆率为13.2%。
那么,究竟该以哪个口径为准呢?笔者认为,应以场内投资者借贷的合同为准。丢掉这个依据,就会鱼目混珠;甚至拿着放大镜看融资现象,越看规模越大。认为融资是行情上涨的主要推手,认为政府鼓励各种不规范金融行为,是对融资融券业务的严重曲解。
由此曲解“生成”的政策主张就是,严控场外融资,压缩场内融资,以图“还原市场真相”。但是,融资融券本身是发达市场的正常业务,我们为了规范它,已经在制度上严扎篱笆。所谓场外融资,与规范的场内融资没有直接关系。场外借贷行为,应该按照现行的金融法规来规范,不需要搞运动。
第三类手法是,直接推倒凝聚共识的股市创新概念
自“改革牛”提法诞生以来,得到市场参与者普遍支持。“改革牛”的内涵是先有改革,后有牛市,而不是相反。笔者要特别强调,中央政府不需要制造一轮牛市来“救改革、救经济”,而是只要坚持依法治国,扎扎实实抓经济增长、抓制度改革,股市自己就会走牛。所谓“国家牛市”概念,与“改革牛”概念不是一回事。
有人质疑,改革开放38年了,为什么没有“改革牛”?偏偏现在有了“改革牛”?持这种观点的人,是没有看到中国股市伴随整个改革进程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也没有看到股市发展对于改革的巨大支持。改革开放38年,其中也有曲折,也有值得反思之处,否则,就不需要现在“啃硬骨头”、“涉险滩”。始于2012年11月的新一轮改革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彻底,其红利预期难以估量;并且,仅仅过去两年多,混合所有制改革、一带一路战略、新型大国关系的红利已经初步呈现出来。
笔者认为,我们历史上并非没有“改革牛”行情,1999年起的“5·19”行情,2005年下半年起的股改行情,也是“改革牛”。认同改革对股市发展重大支持作用的人,已经越来越广泛,“改革牛”行情将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继续深度演绎。
第四类手法是,丑化和妖魔化我国的所有制模式
在有关杠杆率的讨论中,有人反复提出,中国股市的流通市值其实很低,所以,杠杆率远高于20%。彭博社就说,中国股市的流通市值只有总市值的40%,而日本是75%,美国是94%。而按照我国监管部门的统计,我国股市流通市值占总市值的80%。
如果按照所谓中国股市的流通市值只有总市值的40%的说法,中国的国有持股就必须放出来,只有“私有化”了,才能流通起来。在笔者看来,这是一剂“温柔的毒药”。其实,美国、日本的各种大股东们,也没有把他们的股份都“流通”起来,他们也不肯放弃他们的控股权。
当然,通过创新制度设计,让我国的国有股权更具交易性,是需要突破的课题。但是,我们不能被流通市值过低的表面说辞所迷惑。(文/董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