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出手救市下,A股出现止跌企稳迹象,正转入“灾后重建”的震荡过程。那么,市场风险偏好会否改变?股市风格是否发生转换呢?
中国社科院教授刘煜辉认为,这一轮A股暴跌对经济的影响可能超过预期,市场风险偏好将明显降低,可能重回存量博弈的“熊市”或者“平衡市”:
这次冲击对经济的影响可能远比预期大。对短期经济影响主要是两条线:一是融资功能的丧失,以及信用抵押品市值消失16万亿,由此产生的信用收缩效应会出现;二是财富效应挫伤引致可选消费品重归低迷,包括楼市。
对投资影响有几个比较确定的:
一是风险偏好明显降低,此次冲击对市场微观面创伤太大,很多高风险偏好的活跃资金被消灭,市场整体估值预期已显著下了一个台阶,特别是转型成长;
二是经济下行压力加重,股票资产收益率显著降温,引致理财收益率下降,皆有利于债的收益率下行;
三是流入资金显著下降的市场中,可能重归大家熟悉的存量博弈的“熊市”或者“平衡市”。
在经历了大盘巨幅震荡、个股普跌普涨之后,未来的市场风格可能发生转换。刘煜辉表示,
防御型的医药食品等偏好上升,成长会更强调确定性业绩,PEG又会流行,目前看G主要来自于外延式的并购,并购市场的活动依然是核心逻辑,且注册制受到严重影响,一定程度会降低并购活动的成本,有利于并购市场活跃。但纯粹概念性的不能带来G的活动,显然不能为当下的市场风险偏好所接受。鸡犬升天结束了。由于此次冲击一定程度扰乱了整体战略部署,对人民币国际化、一路一带以及国企改革等投下了阴影,事件性的下半年主要看军工和西藏。
无论大盘未来走势如何,A股的这段经历都将载入史册。这是中国金融史上第一次出现杠杆牛市,也让市场见证了急速去杠杆对股市的伤害力。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意识仍需提高,投资行为有待进一步成熟。
新华社主办的《中国证券报》13日发表评论文章称,投资者应摒弃炒差、炒小、炒概念等行为,提高风险自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理性投资。
6月中旬以来的市场调整将A股不成熟的一面暴露无遗,尤其是价值投资理念薄弱。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应提高风险自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应根据自身专业能力、资金实力、风险承受力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产品。在行业排名的竞争压力等因素作用下,目前部分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呈现短期化特征。同时,不少中小投资者不关注上市公司基本面,而是热衷于打探消息、听身边人介绍。从欧美等成熟市场来看,上市公司市值增长主要靠业绩驱动而非股价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