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专注于服务“大行业、大企业”的建设银行,5月2日在京宣布,将全面推进普惠金融战略实施,即主要服务小行业和小企业的“双小”战略。
建行董事长田国立在发布会上表示,在新兴金融科技的支持下,传统的“二八”定律正在被颠覆,未来的金融,必将是“得草根者得天下”,要看到时代发展的大势。向“双小”转移是战略侧重点的转移,而并非放弃“双大”优势,而是西瓜芝麻一起捡。
这一转移,一方面是为顺应国家经济发展大势的主动变革,另一方面也有些银行业面临激烈竞争的不得已为之。
田国立坦言:“应该认识到,大趋势有时是很残酷的。我们做大的业务已经习惯了,当大的风险向我们投放了阴影,当一场危机正一步步走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可能还在灰犀牛背上狂欢。今天,必须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一定要认识到我们正站在发展和衰落的关口,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消失的银行”非危言耸听
田国立表示,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金融格局也不断改变。新的市场业态加速呈现。与此同时,一些传统领域产能过剩日益严重,风险压力正在积聚。在此背景之下,银行的传统优势正在被蚕食或消失。
比如,伴随着投资拉动的动能衰减和消费时代的到来,建行依赖的传统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明显减少,且持续产生的增量有限,房地产业也已发展到一定地步,余地可判。加上财政部出台了23号文,规范金融企业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商业银行传统的政府信用业务再次受到较大冲击。
他还表示,金融新生业态在互联网技术的催生下快速诞生与迭代,新业态新模式对传统银行业务的冲击很大,对我们来说“消失的银行”绝不是危言耸听。
此外,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出现严重偏差。黄金比例关系是16.7比1,现状是30:1左右。而虚拟经济主要包括房地产和金融,在国民经济校正过程中,实体经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必然减负,呈现生机,而双小战略是支持实体的金融服务,正逢其时。
田国立举例称,很多靠重工业发展起来的城市,大项目居多,大企业聚集,不少城市都因为一两个大型企业而兴,但是多年过去了,现在再靠这个“大”字,结构调整机遇丢掉了,产业升级的感觉没有找好,市场培育无法充分。当市场深度开放,面对新的经济形态和高质量发展的考验,就无法适应,无力承接。
他认为,未来是“得草根者得天下”。为此建行提出普惠金融战略行动计划——即迅速实施“双小”战略。用“双小”与“住房租赁”、“金融科技”相互形成战略支持。用“双小”连接和承接“双大”,用住房租赁连接和承接住房按揭,用金融科技连接和承接对公对私业务。
他进一步解释,“双小”战略指小行业、小企业。小行业,是指行业细分行业里的小行业,并不是说是容量小的行业,因此并不代表小众市场,而是大众市场;而小企业,是指海量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
风控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发展普惠金融(双小)业务不是靠良好的愿望,而是要靠能力。”田国立表示,金融科技战略为普惠金融战略提供了技术支撑,特别是该行业内领先的“新一代”系统竣工投产,赋予建设银行更好支持普惠金融客户的能力。
田国立称:“通过传统模式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不良率是7%-8%,通过大数据能够筛选出优秀的中小企业。”
他还表示,风险控制是银行的生命线,做好风控工作,需要换一种打法,过去传统的那套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方式,实践证明是控制不了风险的,绝不能再穿新鞋走老路,要建立新的控险模式。
银行传统的信贷风险管理方式——贷前审查和贷中管理,一直存在不能有效实施的难题。“双小”战略面对成千上万的客户,没有大数据技术及新一代系统应用就是一句空话。大数据和互联网、智能技术提供了零售业务新的风控技术的条件。
他还告诫建行各分行:“普惠金融不是普惠七大姑八大姨。是对系统的信任。新的时代,要树立新的银行人的形象和格局,切记道德风险。”
2017年4月,建行在大型银行中率先成立普惠金融发展委员会,组建普惠金融事业部。持续将普惠金融服务机构向一、二级分行以及县域、乡镇延伸,已形成总行、分行、支行“三级”普惠金融垂直组织架构。
在贷款额度上,田国立强调:“规模很重要。针对普惠金融业务快速增长需要,必须专项配置普惠金融贷款规模,各行不得挤占挪用,对超出分行规模部分,总行要统一调度,有效配置,要强化考核约束,按季对用不完的规模及时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