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分享,线下圈子,尽在微信:EMBACLUB
===================================
自从中央提出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动能转换以来,本人陆续研巡了一些企业,即包括位于传统沿海发达地区的、也包括东北及中西部。不同区域对宏观政策反应不尽相同。例如,有企业以自身经历现身说法,表示照既有方式做下去,业务依旧发展、企业依旧挣钱,改变意义何在?持此种观点的,如果是企业普通员工或中层经理可以理解;如果是企业高层及决策者,那就值得研究和探讨了。因为这不仅将影响政府宏观政策的落地、更关系经济发展进程,也最终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位公民。
1、历史角度看改变
其实我们以当下为基点,以20年、30年为时间跨度向回望,回顾中国产业历史沿革,这个改变的议题就不难理解了。我们可以举出太多的企业案例,以审视他们的成长和嬗变路径。
海尔,中国本土知名的以家电为主业的多元化企业。这两天伴随万达王健林“还是买不起房”的神语,海尔砸冰箱的故事又被提起。我们试想,如果海尔一直墨守家用电器的业务和传统组织模式,能否发展到今天地步?历史虽然不能假设,但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已经说明,行业也是经历了大彻大悟的自我调整,才历练出当今市场上的一众本土领先品牌。即使靠空调打出一片天地的格力,也在加紧实施产业转型。而一批无论是中国本土的、还是洋品牌,短短20年左右已经被市场和消费者遗忘。
这其中的道理,核心还是变与不变的问题。那么有人可能提出,可口可乐已经百年了,依然主营碳酸饮料、核心配方也不曾更改,不也照样是全球估值最高的品牌之一吗?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历经百年,可口可乐在商业模式构建、产品创新甚或消费文化营造等方面,也历经精彩变化与创新。从近期走访的一些民营企业也可以看到,二代接班人已经体现出不同于前辈的理念和创新思维,值得称道。
因此,从历史的角度,改变是常态,只是改变的方式与程度不同而已。
2、多层次看改变
改变就是创新。当年一句“让改变发生”,虽然这个品牌没能出现符合预期的结果,但仍值得我们期待,因为企业家的骨子里已经发出改变的诉求意志,缺的也许只是方法、策略与时间。
在当下,寻求改变、谋求创新、追求转型升级,除了业务、产品及服务这些显性因素外,更要关注商业模式的改变与创新,也就是一个组织获利的体系、方法和路径。尤其如今移动互联已经深刻影响每位公民的时代背景下,商业模式存在巨大的改变和创新的空间。不仅在消费品的B2C领域,在工业品的B2B业务领域,商业模式改变与创新的现实和潜力都是可期的。从工业品销售到综合服务、从原料生产到行业解决方案、从专业领域到产业链上下延伸、从传统渠道到电商与平台等,都可以设计更多的新模式。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尤其是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对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扮演着重要角色。
因此,物理性的改变仅仅是浅层,更重要的是基于趋势把握带来的理念变化、进而产生商业新模式。
3、主动被动看改变
对于产业界的改变,无非是主动和被动两种。主动的改变或者叫“先知先觉”的洞见,引导一个企业或组织的调整和变化。这种主动性是我们最期望的,它的常态化也将预示着产业界进入成熟的发展阶段。近期有一本新书,《在危机中崛起,美国如何成功实现经济转型》,就是探索美国这种世界最发达经济体,如何主动谋求改变的内在因素,值得中国产业界研究。在中国,这种主动改变动力源泉更多在于企业家。像上述我们已经提及的两家企业当家人的张瑞敏、王健林,以及仍旧活跃在产业前沿的一大批企业家和创业者,也包括前一段时间国内广泛诟病的李嘉诚家族。对此,本人倒是赞赏李氏家族的策略举动,因为这是在一个更广阔、更富挑战性的国际视野和格局上,来实施关乎家族兴衰的行为,需要更多的意志和把控力。
另一种改变就是产业界被动适应政府所倡导的结构变革。前几年,山西煤炭产业的调整,对相关企业来讲就是典型的被动型改变。还好,经过数年的调整,产业个中利益格局暂且相安,相关企业也在实施新的产业布局。当下正在紧锣密鼓实施的“京津冀一体化”所带来的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疏解,导致在京大量传统产业面临转型、疏解或关停并转。相关企业在被动适应政府要求的同时,也在寻求被动中的机遇。以家具制造业为例,原有依存北京及区域巨大消费市场的家居家具制造业,在外迁制造功能的同时,很多企业也在借机寻求转型,强化企业在研发、创新创意的功能再定位,以借此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未来中国产业界,新一轮成规模的改变将发生在东北三省。本人认为,产业研究界不易过度解读东北转型升级的挑战和压力。我们缺少的不是方法和策略,而是面对改变的意志。区域内的企业也一定会逐步认识到,与其被动适应、不如主动而为,在改变中找到新机遇和新定位。
说到这里,企业不改变就灭亡,你信吗?反正我信。
(文:陈司星,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合伙人)
===================================
1.欢迎读者推荐美文,小编代您与大家分享。
2.每天干货,关注公众账号:EMBACLUB或MBA
3.欢迎点击右上角分享。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4.线下活动+实名圈子:有意向加入全球EMBA俱乐部,参加各名校EMBA跨界资源整合,可直接回复本平台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