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上“三人成虎”的故事太多了。
大家一定还记得某国际著名投行曾在2007-2008年大肆炒作原油价格将很快达到200美元/桶。由于其在国际金融市场和大国政府中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一时间全世界人心惶惶,最终导致国际油价一度在2008年7月突破140美元/桶,但随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狂跌至40美元/桶以下,这种超级过山车行情不知摧残了多少国家和企业。
后来有媒体报道,这家投行虽然口口声声说自己认为油价会到200美元/桶,但其实他们自己在油价达到140美元/桶之前就早早地转为做空油价了。
当时怀疑油价能否达到200美元的人并不少,但当舆论压倒性地宣传原油的不可再生性以及新兴市场经济体对原油无止境的需求时,这些理性的声音很容易就被淹没了。
所以,在金融市场上,谁掌握了舆论话语权,谁能够主导多数人的思维,往往就是最终的赢家。这和舆论本身宣传的内容是否真实,是否全面,是否正义关系不大。
因为,对绝大部分民众而言,其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是很有限的。而一旦多数人开始向着一个方向前进,即使有聪明人可以看到正确的方向,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如果你敢逆着人流行进,等待你的十有八九不是云开日出,而是被人潮踩死。
这在期货市场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即使你看对了方向也照样很可能倾家荡产,因为只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市场与你的预期走势相悖,很快你就会爆仓。除非你有无限的资金可以补仓,否则只有认栽出局一条路可以走。
现在回到人民币市场中来。目前在人民币市场有没有类似上述“原油很快就会到200美元”的误导性舆论呢?当然是有的,而且情况更严重。在众多市场谣言之中,可能最离谱,但也是杀伤力最大的一个就是“现在中国人都在疯狂买美元,已经没人结汇了。”
这个谣言所衍生的推论就是“既然没人结汇了,那么央行手中的外汇储备就是只出不入,早晚会不堪重负。既然外汇储备早晚会顶不住,那么人民币的贬值空间一定非常巨大,甚至是没有底的”。
其实也不仅仅是在网络上,在笔者和一些朋友私下聊天时,也听到不少类似的忧虑之声。上述谣言之所以厉害,是因为媒体报道中有活生生的案例摆在公众面前:比如大陆客在香港的保险公司排着队刷卡买保险,比如上海的大爷大妈在银行门口排队换美元,比如不少企业拼了命的购汇偿还外债等等。
再加上很多民众本人就是积极追逐美元群体中的一员,所以上述谣言的逻辑很容易令大家相信,特别是令平时较少接触外汇市场的人相信。
但真实情况如何呢?外汇市场上真的是无人结汇了吗?
绝对不是。结汇的人不但非常多,结汇的规模也相当大。
听上去是不是有些不合常理?为什么市场普遍预期人民币会继续贬值,但反而有人在大规模结汇呢?在人民币空头眼中,这不是放着地上的钱不捡,典型的“逆潮流”而行嘛。
但世界往往就是这样,看上去不合逻辑的事情总是会发生,但一旦不合逻辑的事情发生,那么一定是逻辑出现了某些环节上的错漏,因为事实本身是不会错的。
看几个简单的数据吧。众所周知,对外贸易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最主要的资金来源。2014年以来,外汇储备的持续下滑与贸易项下的结售汇顺差萎缩有直接关系。
但请注意,虽然随着人民币的持续贬值,进出口企业出现了很强的“消极结汇、积极购汇”冲动,但这并不意味着进出口企业都在疯狂积累美元。例如,今年10月,我国货物贸易项下的结汇规模是834亿美元,也就是说出口企业在10月份向银行卖出了834亿美元。
如果我们将视线放长,你会发现10月的现象并不孤立。今年1-10月份,货物贸易项下的结汇总规模是8717亿美元,这个规模是印度外汇储备的2.5倍,泰国外汇储备的5.1倍。
如果我们将视线再放长一些,即使是在2015年8.11汇改之后,也就是人民币贬值预期最为强烈,全民购汇一度陷入疯狂的时候,8月货物贸易项下的结汇规模依旧达到了854亿美元。从2015年8月到2016年10月,货物贸易项下的企业结汇总额是1.32万亿美元。
如此巨大的结汇数据摆在这里,外管局每个月都要公布这些数据,而且这些数据是每一家商业银行根据每天的交易数据汇总后上报的,基本上不存在作假的可能,可为什么还有人通过各种渠道散布大家都在追逐美元,无人结汇的假消息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利益使然。正所谓无利不起早。媒体需要追求阅读量,人民币空头希望尽可能多的人加入自己的阵营,再加上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推波助澜,在舆论上一场中国人全民追逐美元的假象就形成了。
其实无论真假,悲观的消息总是很容易引起公众注意,这是人类千百万年进化出来的本能。我们本能地容易关注坏消息,无论是关于自己的还是关于他人的,这种危机防范和打听负面八卦的意识是与生俱来的。中国人常说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其实就源于此。
但任由谣言传播的后果往往是十分严重的。特别是对于外汇市场来说,普通公众对于“结售汇”的概念可能都不甚了解,但他们对有人排队去银行换美元是有直观认识的,储备告罄以及人民币贬值的恐慌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再说一个真实的但却被绝大多数人忽略的数据。
今年1-10月,贸易项下的银行结售汇实现顺差1546亿美元。是不是很出乎意料?虽然我国银行结售汇整体是逆差,但货物贸易项下只有今年2月出现了13亿美元的逆差。
从2014年2月人民币启动贬值的时间算起,货物贸易项下结售汇也只有6个月份出现逆差,顺差月为27个。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可以理解为什么2016年外汇储备的下滑明显减速了,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在为资本外流添砖加瓦。
可能有些朋友会说:老韩你的说法有问题,外汇储备之所以下滑速度减缓,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国家存在资本管制,出口企业结汇不是主要原因。
的确,资本管制对于资本大规模外流起到了很大的约束作用,贸易项下结售汇之所以产生上千亿美元的顺差,其中也有进口企业的购汇受到实需原则约束的原因。
但请注意,如果没有大规模的结汇支撑,单纯靠资本管制是绝对无法降低外汇储备压力的。道理明摆着,不考虑对外投资等可以导致资本外流的因素,我国每年仅货物贸易进口额就高达1.5万-2万亿美元。
即使存在资本管制,即使可以暂时令进口企业推迟对外付款时间,最终也必须允许进口企业完成正常的对外货款的支付,否则外贸将无法进行。
这就意味着假如没有大规模的出口企业结汇支撑,仅仅货物进口产生的外汇兑换需求就足以迅速摧毁外汇储备。
最后强调一下:笔者不否认目前人民币仍有贬值压力,甚至笔者个人也认为人民币对美元后市可能仍有贬值空间,但笔者坚决反对不顾基本事实刻意煽动恐慌情绪的行为。
客观的数据摆在那里,我国目前并非全民疯狂追求美元,大规模的企业结汇是平衡资本外流的重要力量,罔顾这一基本事实大肆渲染人民币崩溃绝对是在混淆视听。
如果是个人掌握数据有限导致的无心之语尚情有可原,但若仅仅是出于多卖几份保险、多赚一些投机收益或是多赚几个文章点击量的动机而故意歪曲事实则是莫大的罪过。
阿尔法工场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wzx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