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鸭价格涨幅高达17.6%,上游涨价更猛,而处于下游生产与销售环节的“卤鸭双雄”对于提价却显得相当谨慎,这或许与休闲食品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息息相关
都是卖鸭脖的上市公司,一个选择在上交所上市、另一个选择在港交所上市。
绝味食品(603517.SH)和周黑鸭(01458.HK)这对“卤鸭双雄”在上市一年多之后,双双提交了2017年的成绩单。在营收规模上,绝味食品甩开周黑鸭几条街,周黑鸭则在净利润方面秒杀前者。
虽然同样都是卖鸭脖的,但卖鸭脖的方式却大不相同。不同的经营方式,也带来了不同的盈利能力,对于投资者而言,更看好直营模式的周黑鸭还是加盟模式的绝味食品?显然还需要参考更多业绩指标。
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休闲卤制品行业规模的不断增长,消费者的偏好也逐渐发生着改变,无论是绝味食品还是周黑鸭,可能都需要承担未来消费者口味发生转变,或者新兴品牌、产品崛起带来竞争的风险。而现在,品牌和知名度越来越成为影响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那么,两家公司是如何掌握和挖掘消费者口味变化的?
为此,《投资者报》记者分别联系采访绝味食品和周黑鸭,但截至发稿,只有绝味食品给出了回应。
谁赚得更嗨?
就2017年年报来看,绝味食品的营业收入为38.5亿元,同比增长17.59%;净利润为4.97亿元,同比增长31.93%。而周黑鸭的营业收入32.48亿元,同比增长15.4%;净利润7.61亿元,同比增长6.4%。
同样都是上市后第一份完整的年度财务报告,从业绩增幅来看,两家公司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放缓。
日前,绝味食品也公布了2018年一季报,数据显示,营业收入为9.65亿元,同比增长10.11%;净利润为1.51亿元,同比增长31.26%。而2013~2016年的净利润分别为:1.93亿元、2.36亿元、3亿元和3.8亿元,同比增长27%、22%、27.28%和26.42%。可以看出,绝味食品的净利增幅已经放缓。
而周黑鸭在2013~2016年的净利润分别为:2.59亿元、4.1亿元、5.52亿元和7.16亿元。其中,2014年至2016年的净利润分别增长58%、34.5%、29.47%和6.43%。而2017年度财报是周黑鸭上市后第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财报,其净利润同比增长6.4%,其盈利增速更是明显放缓。
就业绩下滑,绝味食品相关人士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主要原因在于受春节假期影响,公司新开门店速度放缓,同时高基数的背景下收入增速有所放缓。”
尽管周黑鸭并未对业绩增速放缓给出合理解释,但从该公司的一个财务数据——毛利率能够看出端倪。周黑鸭年报数据显示,其毛利率从2016年的62.3%下降到2017年的60.9%。
另外一个不容忽略的因素是,周黑鸭在上市之前就开始猛然提价,上市后便开启大力度的促销,随着营销投入的增加,其毛利率下滑也是必然的。
周黑鸭在2017年年报里却显示,公司的鸭及鸭副产品去年占营收的比例与2016年相比出现同比下降,而其他产品占比从2016年的11.4%上升至12.7%。周黑鸭的主营业务占比下降、其他产品占比上涨,这是否意味着公司未来将会出现双主业或者多主业?对于这种业务占比的变化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公司方面并未就此做出解释。
不过值得投资者注意的是周黑鸭的股价,目前的股价接近公司上市首日的价格。数据显示,5月21日周黑鸭的股价为6.68港元/股,而其2016年11月11日上市当日的价格也是在7港元/股以下,当日开盘价为6.3港元/股,最高价6.84港元/股,收盘价为6.67港元/股。也就是说,上市一年多以来,周黑鸭的股价又回到原点。
而在此期间,港股恒生指数从2016年的23000点附近一路上涨到今年5月的30000点附近,今年1月甚至创出历史新高33484.08点。显然,周黑鸭的股价是没有跑赢港股大盘的。
另一方面,绝味食品也没那么让人省心。
据了解,11月1日,绝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绝味鸭脖天猫旗舰店推出的“双11”广告文案,因涉及低俗内容,引发争议。海报在上线两个小时后就下线,随后绝味鸭脖在官微上发了致歉信,并遭到相关部门罚款60万元的处罚。
绝味食品相关人士对记者称:“针对此前的相关事件,公司重新制定了对外广告宣传管理办法,严格明确公司广告设计和发布权限审核制度及流程。注重遵纪守法,实现规范发展。”
“在营销布局方面,公司在尝试做一些宣传上的创新,比如公司正与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媒体进行合作。今年6月份将举行世界杯,绝味食品将迎来一场‘战役’。公司近期也都在为世界杯期间的营销进行积极准备。”该人士表示。
“下乡”与“进城”
虽然同样都是卖鸭脖的,但卖鸭脖的方式却大不相同。绝味食品采用的是加盟模式,周黑鸭则采用直营模式。无论哪种模式,扩张开店都是其发展的必选项。
正因为两家公司的经营模式不同,其发展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绝味食品看重的是中国县城消费力,新开门店的方向逐渐往四五线城市下沉;而周黑鸭则将重心放在一二线城市。
“下乡”这一决策,会让绝味食品的加盟店持续下沉,会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进城”策略则是让周黑鸭盯住高端收入人群。
绝味食品的加盟模式决定了其扩张速度远超周黑鸭。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7年,绝味食品的店铺数量分别为:5746家、6197家、7172家、7759家和9053家。其中,2017年净新增的门店数量为1129家。
据了解,绝味食品今年计划新增店铺800~1200家,试图向万店进军。对此,绝味食品董事长戴文军在股东大会上表示,未来绝味食品将继续深耕鸭脖主业,维持国内开2.2万~2.3万家门店的目标不变。
而从周黑鸭的年报可以看出,公司总共有自营门店1027家,2017年新开313家、关闭64家,其中净增开门店249家,门店拓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从区域看,华北及华东是当前公司拓展重点,门店分别净增加32及89家。不过, 值得留意的是,公司整体单店收入同比下降13.8%,其中华中及华东单店收入同比下降12.7%及11.5%;华北单店收入同比仍有微增。
“靠鸭”和“靠虾”
“深耕主业”,这是绝味食品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特别强调的,那公司未来又将如何继续深耕主业?
绝味食品相关人士表示,2018年,公司将继续“多开店、开好店、提高单店营收”的经营策略,不断进行市场开发与挖掘,深化战区和加盟商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进加盟商等级评估,形成稳固的铁三角关系。
此外,在加盟模式之下,如果市场饱和后,绝味食品将怎样保障每个门店的营业额?门店增多后,配送、监管和管理成本都会提升,公司又将如何控制管理成本呢?
就此,绝味食品相关人士对记者说:“公司以各生产型分子公司作为向全国销售网络配送产品的生产基地,以最优冷链配送距离作为辐射半径,构建了一个‘紧靠销售网点、快捷供应、最大化保鲜’的全方位供应链体系,实现直接、快捷、低成本的产品配送效果,这为公司门店的快速扩张提供了坚实的供应保障。”
“公司每开拓一个新的市场区域,必先建立相应的产品供应和物流配送体系,这些生产型子公司能够作为生产基地很好地辐射到各个区域市场,是公司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障食品安全的核心支持。”上述人士说。
与绝味食品的深耕主业有所不同,近期,周黑鸭推出了一款新的系列产品——“聚一虾”。并在其年报中指出,国内小龙虾市场潜力巨大,产值估计超过1400亿元,其中50%以上由餐饮服务业相关的下游贡献。
为此,周黑鸭将对现有的武汉工厂进行升级改造,预计在今年投产。周黑鸭在华南地区布局的新工厂将在2019年投产,同时还将积极拓展西南和华东地区。
就目前状况来看,周黑鸭寄希望于小龙虾业务为公司贡献新的利润增长点,但从消费端来看,喝啤酒吃小龙虾需要场景消费。而周黑鸭仅凭电商销售、单一外卖能否达到理想的水平?目前尚无定论,不过从不少业内的观点看,似乎这一业务前景并不是特别美妙。
小龙虾是一种季节性非常强的农副产品,一般三四月到七八月份是小龙虾销售的旺季,此时小龙虾的价格要比平常高出不少。而小龙虾又是一种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的生物,一旦出现极端天气就会大面积减产。
去年周黑鸭曾下架过小龙虾产品,从中也显示出产能不足的问题。其管理层也表示,由于公司生产线暂不具备规模生产小龙虾的能力,因而暂时下架了小龙虾产品。那么,公司今后将如何解决小龙虾货源不稳定的问题?由于公司层面并未接受记者采访,所以暂时无法获知公司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未来考验多
卤鸭制品行业,很容易受到上游原材料价格和物流能力的影响。尤其是原材料方面,无论是绝味食品还是周黑鸭,都坦言原材料和人工等成本要素会在今年持续影响企业生产经营。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鸭价格涨幅高达17.6%,上游涨价厉害,而处于下游生产与销售环节的绝味和周黑鸭,对于提价却相当谨慎。
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休闲卤制品行业规模的不断增长,消费者的偏好也逐渐发生着改变,绝味食品与周黑鸭可能都需要承担未来消费者口味发生转变,或者新兴品牌、产品崛起带来竞争的风险。而现在,品牌和知名度越来越成为影响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对此,两家上市公司又是如何掌握和挖掘消费者口味变化的?
绝味食品相关人士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说:“为了进一步提升公司产品的开发优势,公司还与湖南农业大学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以科研带动产品开发,不断完善产品结构,着重开发工艺先进、附加值高的新产品。”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6月份的世界杯则是近期最有可能提振两家公司经营业绩的因素。绝味食品和周黑鸭都为此做足了准备,这一场“战役”,谁又将胜出?记者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