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晚间,中海达(300177)发布公告披露了公司最新发布的“恒星一号”北斗高精度导航芯片以及“全球精度”系统HI-RTP等重磅产品。公司特别强调,“恒星一号”是国内首款投入实际应用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高精度导航芯片,这一亮点也激发公司股价在公告披露后出现大幅上涨。
不过,针对“恒星一号”自主知识产权的说法,深交所日前向中海达下发问询函予以追问,特别询问到“恒星一号”芯片的技术来源是否完全来自于自主研发,以及“恒星一号”芯片的部件是否需要进口等问题。5月28日晚间,中海达披露公告对上述问询函予以回复。
核心技术全部系自主研发
中海达表示,“恒星一号”芯片相关的关键部件均不需进口。公司针对“恒星一号”芯片已提交《一种带占空比校准的时钟源生成电路》、《恒星一号芯片内防止串扰的隔离措施》等多项专利申请及版图保护,目前处于受理审核阶段。
为了进一步解释“恒星一号”自主知识产权的说法,中海达披露了公司“恒星一号”芯片的研发过程,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海达自主设计了原理图、布局结构,完成技术指标构建、功能设计、选件成本控制等核心内容,这个阶段的工作不涉及合作研发、不涉及外购第三方技术、不涉及使用第三方技术。
第二阶段,中海达外聘专门的国内IC设计团队,将公司的设计内容转化成芯片制造规范性布图,这个阶段属类似PCB的制造过程,必须由专业的集成电路公司完成,目的是为了确保成品率,但不涉及芯片的自主知识产权。第三阶段,公司委托国内知名芯片制造企业对芯片进行批量生产。
中海达强调,目前卫星导航射频芯片分为米级普通导航射频芯片和厘米级高精度导航专用射频芯片,其中,米级普通导航射频芯片在国内有其他企业推出过自主知识产权芯片,主要用于1-3米定位精度的大众化导航,属于普通导航精度射频芯片。而厘米级高精度导航专用射频芯片是用于厘米级到毫米级的专业导航领域,技术难度更大。
在公司发布“恒星一号”芯片前,包括公司在内的国内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卫星导航板卡主流厂商,在实际产品应用中均采用国外进口的2769芯片作为高精度导航专用射频芯片,直至公司公告日,未有国内其他厂商对技术指标与 “恒星一号”芯片相类同的产品作正式发布。
无人机领域已率先应用
中海达还在公告中介绍,“恒星一号”芯片的产品优势体现在频点覆盖、低功耗、相位噪声等关键技术参数上均能满足厘米级高精度导航的使用需求。
按照低中频配置方式,单个“恒星一号”芯片可支持GPS、北斗、GALILEO、GLONASS等4种导航模式的10个频点,而原国外进口2769芯片需要8个芯片实现同样功能;“恒星一号”芯片功耗只有0.75mW,可进一步降低整机功耗,减少发热现象,提升电路安全性和稳定性。
中海达认为,“恒星一号”芯片摆脱了外国厂商在2769芯片上的供应限制,增强了国产产品的自主可控性。目前公司卫星导航接收机(RTK)2017年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超过30%,而且公司自主北斗高精度板卡在公司自产RTK产品上实现了30%以上的整体板卡进口替代,“恒星一号”芯片的研发成功,将进一步提升公司自主北斗高精度板卡的性价比。
深交所还问及“恒星一号”芯片未来正式投入商用的时间,公司对此表示,“恒星一号”芯目前已在无人机领域小批量实际应用,但对公司2018年业绩影响极小。通过对产品的不断完善和改进,公司计划2019年在自主北斗高精度板卡及无人机高精度导航模块上能实现规模化应用。
根据公司的测算,当“恒星一号”芯片达到规模使用量时(年用量1万片以上),自主北斗高精度板卡的成本将下降20%左右,对公司经营业绩的提升是有利的,但由于GNSS终端产品的销售价格也在动态变化中,对公司2019年经营业绩的实际影响值还不能准确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