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
随着中国经济与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资产管理业开启全球化配置的大潮,保险资金的全球化配置也在“走出去”的大背景下获得飞跃式发展。本文总结了保险业海外配置资产的历史背景与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更加开放,对外投资日益增长,中国成为资本净输出国。2015年中国大陆对外投资超过1456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占全球份额的9.9%,同年实际使用外资为1356亿美元。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中国企业成为全球第六次并购潮中的领航者,保险业也在政策利好下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保险“新国十条”与国家“十三五规划”、保险业“十三五规划”均鼓励保险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投资,拓展保险资金投资范围,推动了全球化资产配置达到新水平。同时,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标志着中国金融体系进一步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促使金融市场加速双向开放,沪港通、深港通的推出成为内地和香港市场互联互通的第一步,也将为保险资金更多地配置香港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带来新机遇。
在市场化的背景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放开前端、管住后端是本届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理念。一方面,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监管体系现代化,防范风险。在宏观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中国保监会以市场化改革为核心,实施更为开放的投资政策,根据市场发展需要不断拓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增加投资工具、简化监管比例、降低准入门槛、支持业务创新。2012年保监会出台“十三项”新政以来,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保险资金的另类投资、股权投资与境外投资因政策不断放宽而进入发展快车道。
与此同时,中国保险业也迎来市场大发展的机遇期,2015年保险业保费收入为2.42万亿元,相比起改革开放初期年均增长28%,对全球保险市场增长的贡献度高达30%,位居全球第一位。今年1—9月份保费收入已达2.52万亿,同比增长32.18%,已经超过去年全年保费规模,预计全年将达到3万亿~3.5万亿,按照目前发展水平,到2020年预计保险业年度保费将达到4.5万亿~5万亿元。在保费规模不断扩大之际,负债端对资产端的压力不断加大,寻找到符合保险资金期限长、规模大等特性的优质资产显得更为紧迫,而面对宏观经济的下滑压力,无风险利率的不断走低,保险资金要想获得较高的收益,必须扩大投资范围和投资渠道,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更多优质资产。资产配置需要成为助推保险资金海外配置的一大动力。目前,已有多家大型险资机构,如人保、国寿、平安、泰康、安邦、阳光等,稳步进军海外,在股票市场、不动产、股权、债券、PE基金等投资领域均有斩获,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未来,将有更多的保险机构逐步开展境外投资,不断提升资产全球化配置水平。
保险资管业中外发展现状对比
研究国际保险资产管理业发展趋势可发现,保险资产管理在全球资管市场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保险资产管理规模占全球资产管理市场的23%,仅次于养老金和共同基金,位居第三。在市场化的环境下,委托和受托的双向开放成为保险资产管理模式的主流,保险公司将更多资金外包委托给专业机构,保险资管公司也在混业经营的背景下大力拓展第三方业务,管理的关联保险资金仅占20%~30%,产品成为资产管理的重要载体。另外,保险资金配置资产日趋多元化,其中另类投资越来越重要,包括基础设施、不动产、股权、衍生品、大宗商品等。值得关注的是,全球化配置亦成为主流趋势。资产管理正进入大数据时代和全球化时代。目前,世界上主要的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均呈现全球化配置格局,如英国境外投资达到37%,日本为18%~20%,韩国、中国台湾的境外投资比例也较高,而中国目前仅为2%,未来市场空间与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中国保险市场进入黄金发展期,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快速成长。资产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6年9月底,中国保险业总资产为14.6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8.38%;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12.8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75%,占保险业总资产的87.7%。目前,在大资管市场上,保险资产规模仅次于银行和信托,且市场主体日益丰富,已经初步建立起市场化、专业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的保险资管组织体系:有24家综合性保险资产管理公司、13家专业资产管理公司、11家香港子公司、6家养老金管理公司、2家私募股权管理公司、1家财富管理公司、4家保险系证券基金管理公司、173多家资产管理中心或资产管理部门。与此同时保险资金配置结构也日益多元化:截至2016年9月,保险资金投资固定收益类资产配置占比51.76%,其中企业债券90%以上为AAA与AA的高信用等级;权益类资产占比14.25%,股票和基金分别为7.03%、7.22%,股票投资中市场主板特别是大盘蓝筹股占比较高;另类资产配置占比25.39%,其中债权类投资项目中,具有增信安排的占绝大部分;其他投资包括买入反售金融资产占比8.59%。保险资金运用向着更加集中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风控机制和风控能力得到提升。
不过,相比国际保险资金运用而言,中国保险机构的资产全球化配置尚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尚小,经验不足,任重而道远。相比中国“走出去”的各类大型企业看重技术、能源资源而言,保险境外投资更多集中于不动产和金融并购,唯香港市场上因历史原因,股票配置比例较高。
中国保险业资产全球化配置起航
保险资金境外投资自2012年至今发展较快,但其实中国保险业海外投资起步较早,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回顾中国保险业境外投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4年至2006年通过自由外汇资金进行境外投资。当时,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第一批在境外上市的保险公司利用上市后筹集到外汇资金进行境外投资,或用境外保险业务形成的外汇资金进行境外投资。对此,保监会2004年8月颁布了《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管理办法》,2005年在此基础上颁布了《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这是当时保险资金境外投资主要的政策文件。这一时期,保险外汇资金境外投资主要是香港股票市场,也有很少部分存款和债券。
第二阶段:2007年至2011年境外投资起步阶段。2006年4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十条),允许保险资金以自有资金购汇投资海外。保监会重新修订了此前外汇资金管理办法和细则,于2007年颁布了《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与香港金管局建立协同监管机制,推进保险公司换取QDII额度出海投资。并于2012年发布《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在此期间,中国保险公司开始纷纷设立香港子公司。但突如其来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主要金融市场出现大规模震荡,加上全球经济下滑,投资者对于境外投资更加谨慎,导致境外投资出现暂缓。至2011年,保险业境外投资规模一直保持在100多亿美元左右。
第三阶段:2012年至今境外投资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以市场化为核心的“保险13项新政”的出台极大推动保险业资金运用的发展,在“简政放权”“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监管思路下,保监会扩大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品种和范围、拓宽境内股权和不动产投资范围、允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参与境内及境外金融衍生品交易等。监管政策的进一步开放,降低了投资门槛,扩大了投资区域和品种,推动了保险业境外投资的大规模增长。近几年来,中资保险机构走出去集中投资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不动产项目,同时收购保险公司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股权,在沪港通开通后在香港市场股票市场也将有更多配置。预计深港通开通之后,险资配置境外市场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在保险业境外投资的三个发展阶段中,香港市场发挥了桥头堡的作用,保险资金运用香港的国际化优势与金融中心优势逐步走向世界。在这既是保险资金境外投资起步的地方,又是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地方,保险资金“走出去”既充分享受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红利,又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与风险。
目前,随着境外投资政策的不断开放,险资已经可以在45个国家和地区以及13个期权期货交易所进行投资。截至2016年7月末,中国共有53家保险机构获准投资境外市场,投资总额为445.79亿美元,规模占比2.14%。但是与15%的监管比例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个数据与截至2015年底保险资金境外投资余额362.27亿美元相比,增幅为23%;与截至2012年的97亿美元相比,增幅更是高达达459.58%。从投资分布看,主要集中于中国香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股票投资集中在中国香港,不动产投资集中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金融股权投资包括比利时、韩国、荷兰等。
从保险资金海外投资的资产配置结构来看,2015年末股票资产占比为42.03%,股权类资产占比24.82%,不动产占比12.39%,存款占比10.27%,债券占比4.5%。此外,还有股票型基金占比3.78%和其他资产占比2.24%,基本呈现了多元化、分散化的配置格局。
保险资金境外投资难点与解决之道
目前,中国保险资产的多元化、分散化、国际化配置趋势已经显现,并将成为主流。特别是全球化配置,虽然发展迅速,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具体呈现出区域分布集中度高、资产类别集中度高、投资方式较为单一、融资渠道较为狭窄等特点。虽然政策允许保险公司投资的国家和地区有45个,但实际投资还是少数国家和地区。从投资区域看,投资的不动产和股权的项目中,集中在英美两个国家的项目数目占比78.8%,金额占比79%。从资产类别看,不动产项目中以直接收购酒店和办公楼为主,其项目个数和金额分别占比为69%和65%。从投资方式看,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方式较为单一,如不动产或股权投资基本都是以直接投资方式为主,采取REITS、私募股权基金、私募不动产基金、私募基础设施基金等为载体的十分少见。此外,从外汇来源看,基本以QDII为主,利用境外发债、内保外贷、内存外贷等方式筹集外汇资金的相对较少。这在目前QDII额度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境外投资增长受到一定制约。
总体而言,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市场认知还不充分。毕竟从2004年至今险资境外投资大部分在香港市场,真正国际化投资也是从2012年开始仅有两三年历史。因此无论是对于境外股票市场、股权市场、还是不动产市场、基金市场,保险资金投资时对市场规则、交易方式、法律税务等方面的认知还处于初步水平,对境外市场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这成为险资海外投资的一道障碍。因此,对现阶段的保险资金来说,选择优秀的境外专业机构为合作伙伴,借助第三方的经验和技术,是其走向海外的现实出路。
第二,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相比国际大型保险集团的全球化经营配置而言,中资保险机构海外配置的专业人才并不多,缺乏对全球化市场把握和投资能力较强的团队。虽然中国也有全球排名靠前的大型保险公司,但基本上都是从资产规模或者市值来计算的,只能说其规模大。然而,真正的境外投资的实力还需要看的是投资研究软实力的建设,包括投资管理能力、市场研究和把握能力、资产挖掘的能力、风险控制的能力等,具备这些能力的人才才是海外配置的关键。
第三,投后管理经验不足。在投资之后尤其是对另类投资来讲,投资方应该实施主动管理,但是目前中资保险机构基本做不到。凡是境外投资的项目,无论是不动产类还是股权类,均是借助第三方管理人管理为主,独立管理为辅。一方面因为原有管理团队本身较有经验,但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保险机构并未掌握这种能力,因此,中资保险机构亟须建立对第三方管理的监督和评估机制。
第四,风险控制能力不足。境外投资存在各种法律和税务风险、市场交易风险、地缘政治风险等,但因为保险业总体欠缺对境外市场与国别的风险研究,因此中资机构整体上对这些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能力有限。
第五,资金来源较窄。目前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的资金来源单一,投资因QDII额度紧张受限。沪港通和深港通打开了另外一扇门,取消了额度限制,带来一些便利。但更多的境外资产配置的外汇来源问题,仍需要有更多的来源途径和方式创新予以解决。
因此,对保险机构而言,海外投资的速度和规模加快的同时,也需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下一步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具体包括:
第一,提升投资能力。包括投后管理体系,专业团队建设,对市场的研究、认知和把握等。这是任何一家机构海外投资必须要具备的基础和前提,否则难以做强做大,处于被动地位。
第二,丰富投资方式。保险资金需要一改以往买楼、买酒店为主的直接投资方式,随着大类资产配置能力的提升,未来需要真正从境外投资向全球化配置转变,要更多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通过REITs、私募股权基金、私募债权基金、FOF、MOM等多种方式和载体投资,还需要配置股票和债券等传统工具,投资方式和投资产品都需要进一步丰富。
第三,拓展资金渠道。要多研究借鉴国际金融市场的融资筹资方式,结合国内情况和现实需要,勇于探索和实践,在不影响汇率稳定、不增加汇率风险的前提下,创新融资方式。
第四,选择专业伙伴。既然自身能力建设有待时日,对保险机构来讲,选择优质专业的合作伙伴,是现实做法。大型国际资管机构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技术手段先进,保险机构可以借船出海,在与境外专业机构合作中学习借鉴提升自己。
第五,强化风险管理。对保险机构境外投资而言,既要投得出去,又要收得回来,还要赚得到钱。境外投资面对着十分复杂的风险形势,除了市场风险、交易风险、地缘风险之外,还存在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因此要利用金融衍生品对冲风险。同时,在风险控制规则、流程、技术、团队等方面也要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