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文辉(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
从今年情况来看,我国保险业发展超出预期,风险总体可控,顺利实现了“十三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具体来看,今年以来,我国保险业发展继续保持强劲势头。1-10月,全国实现保费收入2.7万亿元,同比增长30%,增速比去年同期高10个百分点,预计今年全年有望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总资产达到14.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0%,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达到4.4%;保险法人机构达到211家,从业人员达到740万。从发展速度、实力规模、吸纳就业、国际地位来看,保险业展现出朝气蓬勃的气象和普遍看好的前景。
今年以来,我国保险监管改革继续稳步推进。“偿二代”正式在全行业实施,实现了监管体系的升级换代,不仅对国内保险业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国际保险监管体系也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保险监管的国际话语权得到实质性地增强;保险资金运用改革继续推进,投资渠道和领域进一步拓宽,与国际通行的监管方式基本达到一致;商业车险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中介机构改革实施了注册资本托管等新的监管制度等等。从实施情况来看,改革的力度和节奏把控较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今年以来,我国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成效显著。1-10月,保险业赔款支出8526亿元,同比增长23%;截至10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12.9万亿元,有力地支持了资本市场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保险业围绕扶贫攻坚战略,着力打造以大病保险、农业保险、小额保险等为主的保险扶贫保障体系,以小贷险、学贷险、农险保单质押贷款等为主的保险扶贫增信体系,以产业扶贫投资基金等为主的保险扶贫投资体系,全方位助力扶贫攻坚。比如,今年以来农业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1.55万亿元,赔付156亿元,在保障农民生产生活、支持特色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积极推进大病保险,探索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医改世界性难题,目前已覆盖人口达9.2亿,报销比例平均提高10到15个百分点,超过500万大病患者直接受益,有效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尽管保险业取得一定成绩,但是行业发展的环境仍然复杂严峻,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压力较大。未来几年,保险业要突破发展的瓶颈,需要打造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深入运用前沿技术。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全球将进入科技创新的密集时代。保险业要充分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工程等技术,提高应用的层次和深度,逐步实现保险业精准营销、精确定价、精细服务。
二是积极参与新兴产业。保险业要在战略新兴产业中抓住发展机遇。比如我国养老健康产业具有很大发展潜力。保险业要主动融入养老、健康产业链,积极拓展健康管理、医疗保健、养老护理等增值服务,延长服务链条。
三是转型升级商业模式。顺应财富管理、互联网经济等发展的新趋势,加快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提高服务便利性,改进客户体验、增强客户粘性。现在流行一句话,叫“得场景者得天下”。今后,保险业也要积极发展融入消费场景的消费保险,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创新需要适宜的环境。保险监管要支持创新、呵护创新、引导和规范创新。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平衡保护创新活力与加强审慎监管的关系,是一项重大课题。
为此,保险监管自身也面临着传统与变革、取舍与扬弃的选择,就是变与不变的问题。具体到保险业来讲,安身立命的保障本质不能变,变了就失去生命力;有些具体内容会变,因为形势在变、环境在变、任务在变,这些变化都要反映在保险业发展和监管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险姓保的理念不变,但服务的内涵外延会变
保险姓保是保险业安身立命的根基,是区别于其它金融行业的本质属性,也是行业价值灵魂所在。最近两年,个别保险机构采取比较激进的业务发展和投资方式,负债端过度依赖投资型业务,资产端盲目投资与保险毫不相关的行业,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针对这种情况,保监会从制度入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清理规范中短存续期产品、提高万能险保障水平、规范保险资金运用等,这些针对性的措施已初见成效。今后,保监会还将采取更加有力地措施,鼓励保险机构发展长期保障型业务,强化保险资金服务保险主业,推动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和稳健投资,引导行业牢固树立保险姓保理念。
坚持保险姓保的理念,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理念的界定是动态的、发展的,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将不断拓展。当前,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的广泛运用,保险与健康、养老产业的融合发展,都对保险保障范畴的拓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今后保障的概念可能不局限于事后赔款,而是涵盖优质资源和社会服务的综合性保障,也会出现个性化、定制化的保障服务。对此,保监会将支持全行业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推动保险服务从事后的保障向事前的风险管理、事中的风险控制延伸,从简单的经济赔偿向一揽子解决方案扩展,提升保障的内在价值、推动产品服务升级,满足更加多元化的保障需求,让保险消费者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二、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变,但监管方式和方法会变
过去几年,保监会推进产品费率、资金运用和市场准入退出三项改革,做成了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极大地释放了行业发展的活力。实践证明,改革是保险业发展的最大红利,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思路,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不动摇,推进启动交强险制度和意外险市场化定价机制改革,继续深化人身险费率改革、完善商业车险市场化改革,给予市场主体更多的自主经营权,给予市场主体更多的风险管控责任,切实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打造与我国市场经济水平相适应、与国际保险市场相接轨、市场化程度更高的现代保险市场。
市场化改革是减少行政许可和审批,但这不是放松监管,更不是放任自流、甩手不管,管和放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今后,在稳步放开前端的同时,将进一步转变监管的方式方法和重心,更加注重通过资本约束机制、信息披露制度、评价评估体系等手段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更加注重透明度监管、穿透式监管、差别化监管,更加注重针对经营激进、治理不健全的机构实行重点监管。针对个别机构罔顾市场接受程度、罔顾行业负面影响而采取的激进股权投资行为,监管绝不会缺位,将及时进行必要的干预,表明监管态度、重申监管立场,促进保险机构审慎稳健投资。
三、守住风险底线的要求不变,但不同时期重点防范的风险会变
防范风险是保险业永恒的生命线。近年来,保监会不断健全风险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建立覆盖风险发生和传递全过程的风险防范体系,定期开展压力测试和风险排查,并制定了相对完善的风险应对和处置方案,不断提高风险防范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我们都高度关注、及时介入、提早处置,避免风险蔓延和扩大。从目前情况来看,保险业风险总体可控,三季度末,产险、寿险、再保险公司的平均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74%、245%、430%,远高于100%-150%的警戒区域。今后,保监会将进一步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发挥偿二代在风险防范中的核心作用,强化公司治理监管和市场约束,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当然,也要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保险业防范风险的侧重点和关注点会出现新的变化。过去没有发生的风险,现在有可能发生,如债券市场违约事件,2014年以前信用债基本上属于刚性兑付,这两年实质性违约事件明显增多;过去较小的风险,在当前有可能演变成大风险,比如声誉风险,在自媒体时代负面事件极易广泛而快速的传播,对行业造成较大的影响;还有互联网保险的发展以及跨领域、跨产业金融产品的交易,都对风险防范带来一定难度。
在当前利率持续走低和资产荒背景下,保险业面临的重点风险还是资产负债错配风险,“长钱短配”和“短钱长配”现象并存。保险监管的重点也将从资产和负债两端入手,引导机构坚持科学合理的定价策略和审慎稳健的投资原则。
今后,保监会将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加强风险的识别、监测和预警,引导行业注重防范新的风险点,注重抓住风险防范的“牛鼻子”,切实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