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指数熔断机制是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基础上的创新机制。当前中国正处于监管部门把稳定市场、修复市场、建设市场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培育公开透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之际,而“熔断机制”作为“建设市场”的重要措施之一,其推出将有利于抑制股指出现非理性暴涨暴跌,防止市场整体出现大幅波动,从而有利于稳定A股市场。
有分析称,熔断机制对于市场的风险控制非常有效。自从1988年美国股市引入熔断机制之后,已经有18年没有发生股灾,其作用可谓功不可没。
那么熔断机制的推出是否也会令A股向股灾说“拜拜”呢?。
熔断机制是怎么来的?
熔断机制是一种市场保护机制,即在证券交易过程中,当价格波动幅度达到某一限定目标时,交易将暂停一段时间,类似于保险丝在过量电流通过时会熔断以保护电器不受到损伤,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熔断”。
熔断机制起源于美国。1982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曾对标普500指数期货合约实行过价格限制,但1983年即被废除。
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票市场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崩盘事件。当日,道琼斯指数重挫508.32点,跌幅达22.6%。
事后来看,虽然暴跌与当时美国的经济基本面和股市泡沫化具有较大关联,然而市场没有设置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导致程序化交易的大量抛盘和投资者的过度恐慌,无疑加剧了指数的跌幅和下跌速度。
股灾的出现使得人们重新开始考虑程序化交易及其他特殊事件带来的波动风险以及相应的价格限制制度。
自1988 年起,熔断机制逐渐演变为一种国际通用的市场价格稳定制度。
熔断机制有哪些作用?
综合业内人士的观点来看有以下几点:
一是对市场的交易风险提供预警作用,有效防止了风险的突发性和风险发生的严重性。拿国内股指期货来说,在市场波动达到10%的涨跌停板之前,引入了一个6%的熔断点,即股指期货的指数点升跌幅达到6%,即在此后的10分钟交易里指数报价不能超出熔断点之外,这不仅给股指期货的交易者提出了一种警示,也为期货交易的各级风险管理提出了一种警示。
二是为控制交易风险赢得思考时间和操作时间。在熔断期中,投资者有足够的时间避免情绪化交易,减少踩踏事件发生几率。
三是有利于消除陈旧价格导致期货市场流动性下降。异常波动出现后,大量买卖盘将造成系统堵塞。有了熔断期,可以消除交易系统的指令堵塞现象。
四是为逐步化解交易风险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当异常波动的极端行情出现时,没有熔断机制的市场会横冲直撞,通常情况下需要数月甚至一年的波幅在顷刻之间完成,这会给打作错方向的交易者一个措手不及,一倍甚至数倍于交易保证金的账户被迅速打穿,这将增加结算难度和带来数不清的纠纷。
熔断制度在其他国家应用怎样?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各国交易都有熔断制度,除中国外,法国、日本、芬兰、澳大利亚、印度、马来西亚等国都有触发熔断的限制,其中幅度较大的有菲律宾,涨跌幅限制为前一日股价的40%,较小的则有埃及,这一数字仅为5%。
一般而言,熔断机制可以分为两类:“熔而断”是当价格触及熔断点(即交易所规定的波动幅度上限)后,随后的一段时间内该证券停止交易;“熔而不断”是当价格触及熔断点后,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该证券继续交易,但报价限制在熔断点之内,否则报价不被接受。目前,国际上采用的比较多的是“熔而断”的熔断机制。
美国采用的熔断机制主要为“熔而断”形式。以标普500指数为例,当标普500指数较前一天收盘点位下跌7%、13%时,全美证券市场交易将暂停15 分钟;当标普500 指数较前一天收盘点位下跌20%时,当天交易停止。
除针对股市大盘的熔断机制,美国证交会对个股还设有“限制价格波动上下限”的机制,即如在15秒内价格涨跌幅度超过5%,将暂停这支股票交易5分钟,但价格不超过3美元的个股价格波动空间可放宽至10%。
熔断机制对A股影响多大?
有业内人士称熔断机制是涨停板的加强版。
国金证券表示,熔断机制和涨跌停板制度相当于给A股套上了“双保险”,这有助于国内A股市场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减小,腾出了一定的时间让投资者平复恐慌的心理,试图促使投资者更多理性交易,波动或有所平滑。
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认为,研究制定指数熔断机制方案,这个大方向是正确的,有利于稳定市场。
长江期货首席经济学家刘仲元分析称,熔断机制是市场交易的“减震器”,其实质就是在涨跌停板制度启用前设置的一道过渡性闸门。
海通证券分析师郑楠表示,股市熔断机制、限制过度投机等政策将不断出台,监管层有能力稳定股市,不会出现断崖式下跌。
经济学家宋清辉称,对于极端行情来说,启用熔断机制可以暂时减轻市场恐慌情绪引发的大量抛售,对价格剧烈波动有一定缓解作用。为市场恢复理性创造了时间,也有助于市场信息的充分流通,同时还有助于防范“高频交易”之类高速计算机模型出现错误时可能给市场带来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