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股票知识
K线图
股票术语
证券公司
证券软件
股票对比
炒股经验
股票术语
看盘技巧
买入技巧
卖出技巧
短线技巧
止损技巧
成交量
公司分析
技术指标
财务分析
您的位置:
炒股学习网
>>
金融财经
>>
经济
>> 张维迎:中国30多年经济高增长靠的是什么?
张维迎:中国30多年经济高增长靠的是什么?
2016年12月23日 10:44:45 来源:网友 编辑:
168炒股学习网
阅读:3127人次
导读
以下为发言实录:
张维迎:谢谢,我今天讲的主题是。首先我要说一下我30年多来坚持的一个基本的命题,就是企业家精神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一部经济增长史就是企业家的创业创新史,发达国家是这样的,中国也是这样的。所以理解经济增长关键是理解企业家精神如何发挥作用,离开了企业家精神谈经济增长,无论你是用索罗的新古典经济模型还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都不得要领。
企业家精神如何发挥作用推动经济增长呢?我概括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通过套利改善资源配置。第二个方面是通过创新推动技术进步。
所谓套利就是在市场当中发现资源配置的错配,发现不均衡,然后通过改进资源配置来赚钱,最后推动了经济的增长。所谓创新就是引入新的产品,新的技术,甚至新的资源。我们传统的经济学主要聚焦于资源配置的角度,我认为这是非常有局限的。所以市场的真正功能或者主要的功能不是配置资源,而是推动技术进步。
如果仅仅是资源配置,那么一个经济不可能持续增长,因为即使你现在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当你配置合理之后它就没有增长的空间了。所以只有不断的技术进步了,才能有经济的增长。所以我们企业家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套利企业家,第二是创新企业家。
举一些例子,比如硅谷的企业家基本都是创新型的企业家,而华尔街的企业家基本上都是套利企业家。比尔盖茨、乔布斯可以是创新的企业家,索罗斯、巴菲特是套利企业家。古代的商人就是套利型企业家,创新型企业家是从工业革命之后开始的。
经济的增长其实表现为新的产品,新的技术,新的市场不断的出现,表现为分工链条的拉长,专业化的加深,也表现为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的不断的升级。200多年前我们人类的使用的产品总数只有10的二到三次方,现在有10个八到十次方,这些新产品都是企业家创造出来的。甚至可以追溯到每一个产品是由哪一个企业家创造出来的。所以把经济增长简单归为人均GDP的增长,我认为是误导的。如果为了经济增长消化过剩产业,过剩产能也是错误的。为了在桌子上不剩饭,然后鼓励大家放开肚皮多吃,最后把自己撑死了,这不是好的思维方式。
我们看一下简单的统计证明,我们不能用所谓的简单的数量增长,其实刚才韩俊主任已经讲到这一点,比如说我们的粮食,1981年的时候中国的人均消费粮食是145公斤,到了2012年只有79公斤。所以从粮食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倒退了。但不是,因为我们有不断的新产品出现,现在都有手机、汽车、电脑,而且有些东西在淘汰。过去大家很自豪的家里有辆自行车,现在统计局都不对它进行统计了,就是因为经济的发展。
所以我经常想问的问题,我们看国家经济增长了没有,放在一个更长的事情来看,你爷爷在你这个年龄的时候消费是什么,你爸爸在你这个年龄的时候消费是什么,你消费的是什么,如果每代人都不一样说明经济增长了,如果每代人都一样说明经济都一样。所以我在农村的时候,去了陕西博物馆参观了历史,发现我的消费结构和唐代人的消费结构差不多。当然我们知道过去30年发生太多的变化。
这些都来自创新,我们可以把创新分为两类,第一是颠覆是创新,另一类是改良式创新。所谓颠覆性创新就是从零到一的创新。改良的创新是对产品的质量、性能进行改进,或者生产成本降低。汽车工业为例,130年前戴姆勒发生了企业,这是革命性的创新。后来亨利福特的自动化生产线也是革命性生产,之后汽车行业没有什么革命新创新了,直到最近的新能源汽车和无人驾驶汽车的出现。
再一个例子,比如计算机,计算机在1945年IBM发明第一台计算机之后,经过了从大型机到微型机,再到个人电脑,再到笔记本电脑,再到平板电脑,再到现在的智能手机。这样一个颠覆性变化。但是每一种特定的电脑又有很多微创新和改良式创新,它的功能在不断的提高,无论是大型机、微型机,甚至现在的智能手机都是一样的。
如果这样来看我们中国的经济简单来说,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来自企业家的套利行为推动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但这类的企业家套利不仅是中国企业家的套利,也有外国企业家的套利。我们中国的经济增长有相当一部分比例是外国企业家通过他的套利贡献给我们的,包括外资企业进入中国。
为什么套利可以带来这么快的增长?很简单。第一个,中国长期的计划体制和闭关锁国使得我们中国自身有巨大的套利空间,这就是改革开放初期大家看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因为什么都短缺,还有大量的过剩劳动力,还有土地、资本,都能够有效的利用。
另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说开放本身给我们带来的套利空间。我们看到中国开放之后,不仅使得中国企业家能够赚钱,也使得外国企业家能够赚钱。中国便宜的东西美国很贵,美国便宜的东西中国可能很贵。我们把第一类东西出口卖到美国,第二类东西从美国进到中国,这就可以带来中国经济的增长。
但是下一步会怎么样呢?我觉得套利的空间越来越小了,特别是我要讲过去外国的企业家,我指的是发达国家的企业家他们在前面创新,中国的企业家跟在后面进行套利。容易套利的我们都套过了,还有一些套利空间用起来很难。套利空间在逐步的缩小,模仿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中国企业家怎么赚钱?只能靠创新了。那外国的企业家简单再中国赚钱也不太可能了,也要靠创新。这就是未来中国的增长就是要由套利走向创新。或者简单来说过去30多年套利型的企业家推动了我们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尽管我们现在还没有完成。未来我们需要靠创新型的企业家推动我们由配置效率改革的增长,到创新、新技术驱动的增长。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点,我们经常说中国的经济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既然我们认为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如果世界经济增加下降了,我们就认为自己有责任,我们这个引擎可能出问题了。我们不能一方面认为自己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而另一方面我们又增长速度下降了,说外国人给我们制造的,这点在逻辑上不能自圆其说的。
现在我们面临的挑战,怎么使得套利型企业家逐步转向创新型的企业家,传统的企业家比较难,难就难在一个人他赚惯容易的钱了,让他赚难的钱比较困难。也就是过惯轻松了日子,要让他过苦日子比较难。但我们确实有一些成功的例子,包括联想、华为这样的企业,他是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也就是说华为也好、联想也好都是从套利开始。但是现在他们转变成了非常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这值得好多中国的企业家去学习和思考。
我更关注的是什么样的制度能使得我们中国的企业家更有创新的积极性?无论是套利和创新都对制度有要求,这个最基本的制度就是自由、私有产权和法治。但是套利和创新对这三个方面,自由、产权和法治的依赖程度是不同的。诱发套利的行为制度不一定能够诱发创新。为什么呢?因为这有两个重要的区别,我们看创新的两个特点。创新第一个特点就是高度的不确定性,第二个特点就是周期特别长。在这个图里面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了不确定性。这样看的话套利它在这个图的左下角,颠覆性创新在图中右上角,改良的创新在二者之间。也就是说创新比套利不确定性程度高,比它的周期也要长。
我简单给大家分析一下。要理解的话不确定性首先我们要在风险和确定性之间做出区分来。我们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脑子里讲的不确定性,经常指的是风险,而风险和不确定性是很不一样的,这一点美国的经济学家耐特在1921年就指出来,简单来说风险是可以量化的,不确定性不可以量化。
风险是具有基于大数概率的统计,因此可以保险降低。而不确定性没有统计概率,没有分布函数,因而是不可降低,不可保险的。而且风险是外生的,就像我们今天下雨不下雨的问题,雾霾有多重。而不确定性不是内生的,它依赖于企业家本身的行为。因为这不确定性本身并不能够通过过去的数据分析,给我们提供指导。
创新是什么?创新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风险,创新最大的特点就是充满着一系列的不确定性,没有人能够预料你的创新能不能成功,也没有人能够计算出成功的概率是多少。如果创新只是说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风险的话,我相信会有好多保险公司为创新提供保险,成功了白交保险费,失败了他给你补偿,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保险事业。但是没有,就证明创新本身它不是一个风险问题,它是一个不确定性的问题。
现在我们知道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给我们带来了好多好处,但有些人由此认为大数据可以减少不确定性,我觉得这一点是错误的。那么大数据可以降低风险,但是大数据不能解决创新面临的不确定性。好比说大数据没有办法预测为什么等离子电视,或者背投电视没有竞争过液晶电视,也没有办法告诉我们为什么易趣没有战胜淘宝,为什么往来败给了微信,为什么Uber在中国市场上败给了滴滴,这些都是大数据没法告诉我们的。
那我们再以刚才提到的计算机为例,从大型机、微型机、台式个人电脑、笔记本电脑、IPA,智能手机的创新过程中,我们看到每次新的引领者都与过去的引领者不一样。大型机垄断者IBM错失了微型机市场,笔记本电脑最大的生产厂家是日本的索尼、夏普、东芝,为什么?这是数据不能解释的。如果数据可以解释这些问题的话,先前的领导者拥有的数据一定比后来要多。比如说IBM有关计算机的数据一定比后来微型机比后面的公司要多。但是他们没有成功,那也就是说数据本身不能够告诉我们企业家应该做什么。
这些先行者是因为他们的判断出现失误,与数据没有关系。所以企业家精神一定要超越大数据,当然我不否认大数据可以对企业家决策提供帮助。但仅利用大数据的决策充其量只能叫科学决策,不能叫企业家决策,企业家决策完全不同于科学决策。创新而言数据能提供的帮助非常有限,大数据没有办法告诉企业家应该做什么,企业家对未来的预测不能基于统计模型,也不能基于简单的计算,而是要基于自己的心智模型,我们的判断、我们的判断、我们的勇气。
当然我还要强调一点创新的周期非常的长,套利可能在几秒钟完成,比如金融市场的套利,过去的投机倒把的套利一两天就可以完成,乡镇企业的套利三个月就可以完成。但是创新需要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甚至更长时间。好比我这儿举几个简单的例子,蒸气机从1764年瓦特拟出草图,最后投入生产是1976年,1986年才开始盈利。甚至像小孩用的一次性尿布,这样看起来低科技的产品宝洁公司从研发投入,到市场投入花了整整十年时间。当然我们今天好多的新公司似乎很容易拿到钱,但是这并不等于市场已经认同他们,而是投资者在赌他们。
套利是一开始就赚钱的,但是赚钱越来越难,最后趋于零。创新是一开始就亏损,或者可以说凡是一开始就盈利的事情都不能叫创新,只有一开始亏损的事情才可能是创新。而且亏损了可能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就像中国好多计算机网络运行十年了,花了几十亿,还没有赚钱。消费者支付的费用还不足以使得企业盈利的时候,谁来替他买单?这就是投资者。那投资者为什么要为这些亏损的企业买单呢?是因为他预期未来如果创新成功了,消费者会买单,则可以赚大钱。这样的话我们就看一下创新需要什么样的制度。
简单来说创新需要投资者和企业家对未来有一个稳定预期的制度,十年、二十年之后,他成功了,他仍然能够得到他创新应该得到的回报。如果一个制度不能给大家一个稳定的预期,这个制度就不可能真正的鼓励创新。我要特别强调一下,我们中国今天的企业家总体来讲也许可能是套利,但是不适合创新。
下面我要聚焦于金融体制讲一点,创新对金融机制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套利对金融体制的敏感程度。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体制呢?创新的特点决定了创新所需要的投资只能来自股权,而不能来自债权,这点是跟套利不一样的。套利的资金可以来自债权,而且事实上大量的债权用于支持套利。下面我具体谈几点。
第一点,银行主导的金融体制是不适合创新的。
我们知道经济学界有关金融体制的争论很久,日本和德国银行主导模式好呢,还是英美的股票市场主导模式好?从我刚才讲的理论来说大家应该很清楚,银行主导的模式是适合套利的,而股票市场主导的模式更适合创新。其实商业银行最初就是为套利而生产的,你要做生意,货还没有卖的时候要进货要钱,所以你先借钱,等货卖了以后还钱。或者你现在有投资,产品还没投产的时候借钱,跟银行借款,然后卖出去以后还上。所以商业银行主要是为企业家的套利而融资。所以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是风险控制,他充其量只能支持微创,轻型的改良式的创新,不可能支持颠覆性创新,因为颠覆性创新风险太大,如果商业银行投资的话,他的负债率会在50%以上,会破产。
直接融资市场对创新非常重要,我们看美国为什么能引领创新,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的非银行的这种金融体制,还有以色列,2008年的以色列的人均投资资本是美国的2.5倍,是欧洲的30倍。所以以色列才能成为创新型国家。
第二点我要强调国有商业银行不可能服务于创新。
为什么呢?因为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本身只能进行套利,不可能进行创新。因为他既没有创新的积极性,他们面临的监管制度也不鼓励他们创新,我们政府没有办法在创新投资和不负责的投资之间做区分。当我想在座的有优秀的企业家我要对提高表示歉意,也许我说的这点不适合你们,包括我们在座的宋总。但是我想总的来讲,国有企业不可能成为创新的企业家,尽管他可以成为套利的企业。
如果投资之间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来分配,那我们这个国家不可能成为创新型国家。我们知道中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也是储蓄率额最多的国家。那为什么BAT都是外国人投资起家的,我们这么多的投资基金为什么没有几家创新呢。显然与我们金融体制有关。
第三点,我要强调一下对私人投资的管制不利于创新。
创新需要的私人资本可能来自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或者PE,或者IPO,但是我刚才讲到不能来自债权融资。那股权融资是私人之间的契约,资本所有者资源的选择,如果他们不能自由选择,就不可能把这个钱投入到最有前途的创新项目中。所以我说如果是私人资本,那政府就不应该对他进行过多的管制。比如说股票融资,不应该受到额度的控制,也不应该受到准入门槛的限制,无论是以产业政策的名义实施的投资审批,还是以保护消费者的名义、保护投资者的名义实施的标准的规定都不利于创新。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好比钢铁业,现在美国50%以上的钢铁产量来自中小企业,因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现了一个新的炼钢技术,八十年代又出现了薄板连铸技术,使得中小钢铁企业的成本大大降低,低于大型钢铁企业。如果我们说钢铁这个传统行业必须有规模经济,如果规模太少政府不批准的话,那这两种技术都不可能出现。
这两个例子可以说明,从技术的角度讲没有一个产业是传统产业,因为每个产业的技术都在进步。如果我们政府不允许企业家自由的选择,不允许投资者自由的选择,我们以一些保护环境,以提高效率的名义限制私人的投资,这些新技术就不会出现。还有准入门槛,过去上市规定几年盈利才能上市,那我们想一下一个企业为什么要融资,是因为现在消费者买单的钱不足以让他继续发展下去。因为他亏损才要容易。但我们提出的要求是如果你亏损你就不能融资,只有钱多才可以借钱,才可以在股票市场上拿钱,这本身就是荒唐的。所以如果我们这样一系列的规定,创新根本不可能出现。
我还要强调一点,政府的投资或者政府的PE也不适合用于创新。刚才讲到资本融资和创新很重要。现在我们国家建了好多个政府资助的,政府引导资金,到2015年底总共有780多家政府引导基金,管理着2.18万亿的投资基金。这是五倍世界上其他CV基金,中国现在成为了VC、PE最大的资金国。
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因为政府投资基金和私人投资不一样,我们没有办法保证政府的投资基金它的钱真正投资于值得投资的项目,因为花钱的人他这个投资亏不亏,与他的利益没多大的关系。
而且政府的投资基金创造了更大的寻租空间和腐败空间,即使排除掉这些仍然有一个问题,当政府给钱的时候企业家精神就没有办法有效的出现,这是我们自己早年的研究当中证明这一点。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拿别人的钱去投资做企业家,成功了你得到好处,失败了成本给个人,阿猫阿狗都可以做企业家,那最后钱就是巨大的浪费。即使没有腐败,仅仅因为逆向选择也导致政府创造了这些投资公司,无论叫政府引导资金还是创业基金,最后一定是没有效率的,或者说一定失败。
最后一点我强调一下服务于宏观调控的金融体制,也不利于创新。我们今天的金融体制很多程度是属于宏观调控,经济过热我们有提高利率。如果经济疲软我们就要扩大信贷,降低利率,服务于宏观调控的金融体制。但是按照周期理论,信贷扩张是导致企业家错误投资的主要原因,也就是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按照熊彼特的理论,创新都来自于新产品、新企业,淘汰老产品、老创业的过程,所以这是创新的周期。2009年政府花了数千亿钱让农民买过时的产品,这使中国家电企业的更新换代延长了五年。有研究表面创新活动在衰退的时候经常会更进一步的开始,原因是市场饱和,企业没有办法从现有的产品当中赚取更多钱的时候,或者现有的产品亏损的时候,那么他唯一的选择就是引入新的产品,也就是进行创新。
我从这五个方面概括说,如果我们需要的一个金融体制,一个有助于创新的金融机制不是我们现在的金融体制。
我总结一下今天讲的内容。经济增长的方式的转变呼唤着创新型企业家,而创新高度的不确定性和长周期,决定了创新的制度,包括自由产权和法治更为敏感。创新需要完全不同于套利的经营体制。这个经营体制就是私人资本的自由交易形成的体制。
我们的商业银行主导的经营体制不适合创新,国有银行主导的体制也不适合创新,政府主导的产权融资体制、股权体制也不适合创新,因此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第一就是民营化,第二就是自由化,只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变成一个真正的创新型国家,中国的经济未来才有可能维持4%到5%的增长率。谢谢大家。
【延伸】
创新需要什么样的制度环境?
来源:经济学原理
本文系作者在2016年9月12日由《比较》、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联合主办的“知识产权与创新论坛”上的发言,已经作者审阅。
创新需要一种制度,最重要的是能够使企业家和投资者有长期稳定的预期。
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怎么推动经济增长?第一,通过发现市场的不均衡来套利,使得资源得到更有效配置;第二,通过创新打破原来均衡,推动生产可行性边界外移。这两个方面都非常重要,都需要有一定的制度条件。最基本的制度条件就是自由、私有产权和法治。但是,我要强调的是,创新对制度的要求更苛刻、更高。因为创新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个是高度不确定,不可预测,第二个是周期非常长。
创新的不确定性。
创新是充满一系列不确定的过程,这与科学上的发现非常类似,没有办法预测。人们经常把不确定与风险混淆,其实二者不一样。
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奈特就对此做了区分,简单地说,风险有统计规律可循,不确定性没有统计规律可循,因为是独一无二的。一项创新是否能够成功,事先没有办法预料,不仅因为这项创新本身难以预测,而且因为创新的价值依赖于后续的一系列创新是否出现。以计算机为例,1945年IBM发明计算机,但是当时它并没有真正的商业价值,所以IBM没有马上投入市场。为什么?因为当时计算机需要的是真空管,真空管不仅成本高,而且速度非常低,在经济上是没有效率的。直到十几年之后出现了晶体管,特别是集成电路技术,才使得计算机有了真正的商业价值,计算机因此才成为信息技术的重要推动力量。不确定性意味着事先没有办法规划,很多人在创新,多数人失败了,也有一些人成功了,我们记住了成功的故事,很容易忘记还有很多失败的故事。
创新周期特别长。最简单的就是瓦特发明蒸汽机,他从1764年草拟图案,五年后申请到专利,真正投入市场是1775年,也就是11年之后,公司开始盈利是1786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是1903年,飞机第一次投入商业使用是在1936年,中间过了33年。甚至一些很简单的创新,比如儿童用的一次性尿布,宝洁公司从投入研发到投入市场用了整整10年。今天一些互联网公司很快可以拿到钱,但这钱是投资者的钱,不是客户的钱,离真正完成创新还有很长距离。
创新周期为什么这么长?很多人误解,创新就是拿到专利。其实看一下历史,拿到专利只是创新的第一步,甚至可以说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创新和发明很不一样,拿到专利,就是一项发明,创新是要让专利变得有商业价值。从拿到专利到实现商业价值,要克服一系列障碍,因为要改进功能,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一直到市场可以接受,甚至,还要克服传统势力对创新的阻碍。很多公司并不是死在发明过程中,而是死在拿到发明后实现商业化的过程。瓦特1769年就拿到了蒸汽机的发明专利,但并没有能阻止他的投资人巴罗克1773年的破产
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长周期决定了创新起初是不赚钱的。刚才谈到企业家的套利活动,套利一开始就赚钱,但是因为你赚钱,别人就会跟随,竞争使得利润越来越低,趋向经济学家叫的“均衡”。创新起初是亏损,到一定时间之后,证明你成功了,他才开始赚钱,然后赚越来越多的钱,但是随着你赚钱了,模仿者就来了,赚得钱就越来越少。简单的说,如果做一件事,一开始就赚钱,就说明这不是创新。而且,亏损的期间可能非常长。今天很多互联网公司做了十来年了,拿了几十亿投资,仍然不赚钱。
上述两个特点决定了创新需要一种制度,这种制度能够使企业家和投资者有长期稳定的预期。套利时间比较短,甚至三天五天就完成,在金融市场套利几秒钟就可以完成,创新则需要数年,三年五年都不够,甚至十年、八年、二十年。追求很长时间才能见效的东西,如果社会对知识产权没有有效保护,没有相对健全的法治,创新活动很难出现。特别是金融体制,起初是亏损的,谁来买单?消费者不买单,只有投资者买单,所以创新对金融体制有非常高的要求。中国现在的制度,我认为总体来讲是适合套利,不适合创新。
有研究证明,法律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不仅决定了创新的速度,而且决定着创新的方向。如果一个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很弱,即使有创新,创新也会主要集中在有替代性保护方案的领域,比如,靠商业秘密可以保护你,他就会去创新。当然,今天在场的法学家会更多地聚焦这方面,我就不多谈了。我下面集中谈谈阻碍创新的三个其他体制和政策,第一是政府监管,第二是反垄断法,第三是产业政策。
首先,政府监管。
从英国产业革命开始,政府监管一直是阻碍创新非常重要的因素。按照熊彼特的说法,创新是一个创造性的破坏,意味着用新的产品代替旧的产品,新的企业代替旧的企业,新的行业代替旧的行业,所以一定会触动现有产业既得利益者的奶酪。既得利益者通常保护自身利益的办法就是呼吁政府监管。政府监管名义上是要保护消费者利益,维护市场秩序,本质上是保护既得利益。所以,就毫不奇怪,大量的监管措施,从英国产业革命到现在,都是在扼杀阻碍创新。
举几个中国的例子。上世纪80年代,邮电部明确禁止居民家庭个人使用传真机,如果发现会有高额罚款。广电部禁止居民个人安装和使用地面卫星接收设施。今天很多新媒体的创新也受到种种限制。特别是去年,交通部曾推出一个出租车改革征求意见稿,尽管最后没有真正实施,但反映的问题非常严重,网络约租车遇到传统既得利益者的抗拒,包括传统出租车行业,尤其是经营出租车的公司。
第二,特别讲一下反垄断法对创新的阻碍。
《反垄断法》其实应该叫《反竞争法》,因为反垄断法所反的那些措施正是市场中竞争的措施,尤其是通过创新来竞争的措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经济学家有责任!经济学家把垄断和竞争的定义完全搞错了。经济学教科书中讲的最好的竞争是什么?完全竞争!所谓完全竞争,就是众多厂家以相同的成本生产完全相同产品下的竞争。这样的完全竞争和创新是不相容的,只要有创新,竞争一定是不完全的,甚至导致所谓的“垄断”,因为你创新了,就做了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市场份额其实是对创新最好的检验,越成功的创新能够吸引的客户越多。但按照传统经济学的定义,你的客户多了就限制了竞争。所以历史上很多最具创新的公司恰恰受到反垄断法的严格调查,甚至被解散。有人说,如果你想了解美国历史上哪些公司最具创新力,其实哪也不要去,到美国商务部反垄断调查局看一下哪些公司受过反垄断法调查就可以了,他们就是最优秀的那一批。比如,早期的标准石油公司,美国铝业公司,后来的IBM公司、微软等等,都受过反垄断调查和处罚。
瓦特发明蒸汽机之后,博尔顿的公司是独此一家的生产者,完全垄断,百分之百的市场。瓦特和博尔顿对蒸汽机的收费并不高,只收成本价,再加上由于使用蒸汽机节约的燃料费的三分之一,看起来是很合理的。但是,这也引起很多使用者的不满,他们发起了一个运动,请求英国议会取消瓦特的蒸汽机专利。瓦特本人怎么回应这个事?他说,他们控诉我们设立了一种垄断,但是,即使是一个垄断,这毕竟使他们的矿山比原来生产出了更多的产量。他们说因使用机器必须支付使用费对他们来说并不方便,但是如果我把我裤腰上的小钱袋纽扣扣好,对那些想偷我钱包的人来说也很方便。我们没有任何权利强迫别人使用我们的机器,如果这些家伙向议会控诉,他完全可以不使用。瓦特是个发明家,谈不上是一个企业家,但是他对这个所谓的反垄断指控的认识,是很深刻的。
滴滴打车和优步中国合并的例子中,因为优步中国亏损,卖给滴滴,商务部就要进行反垄断调查。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优步中国倒闭,宣布破产关门,而不是卖给滴滴,商务部要不要调查?估计不会。但其实效果是一样的,它之所以卖给滴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竞争不过滴滴,认为继续经营不划算,要退出市场。
经济学家习惯于用一个行业的厂商数量或集中度判断垄断程度。从历史上看,一个市场的竞争程度,与市场上有多个企业关系不大。微信大家都在用,腾讯几乎独此一家,但是它得不断创新,因为总有人虎视眈眈。可以说,如果马化腾高枕无忧,认为自己现在垄断了,可以剥削消费者,我想用不了一两年他就会彻底完蛋。没有哪个企业能垄断一个市场,除非政府强加保护措施。如果政府有保护措施,有多个企业也不是充分竞争。中国的出版业有600多家企业,能说是一个自由市场吗?
垄断要反,但真正最反的是政府用法律和政策施加的法定垄断和行政垄断,而不是市场竞争中形成的所谓垄断。如果反对市场上形成的所谓垄断,其实就是反创新,因为所有创新,按经济学家的定义都会形成垄断,而且越大的创新,越有商业价值的创新,垄断程度越高。如果你做了一个小的创新,也起不了大作用,颠覆性的创新,就会形成垄断,比如当年的铁路和汽车。
第三,产业政策。
我曾讲过,由于人类认知的局限和激励机制的扭曲,产业政策是注定要失败的。所以,政府不要实行产业政策。我这里特别讲一下产业政策如何阻碍创新,大体上有四个方面。
首先,产业政策一定会导致寻租行为。如果政府有产业政策,会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进行歧视性对待,最擅长寻租的人就会与政府搞关系,拿到优惠的人通常是寻租高手,而不是创新能手。
其次,产业政策使套利比创新更有利可图。创新很冒险,目前很多所谓生产新能源汽车的厂家,哪是在搞创新,只是通过政策性套利骗取政府补贴而已,这方面媒体已经披露很多。这不是新现象,从古至今,只要有政府的特殊对待,就会有这种问题。
再次,产业政策会误导企业家投资选择。本来在市场中,企业家投资什么,或者创新于哪方面,要看市场前景,产品是不是未来有利可图,而现在不是看市场前景,而是看哪个领域会得到政府的支持和资助,就像一些教授申请课题一样。我曾经遇到一个教授在申请研究课题,我会问他,你对这个课题感兴趣吗?他说兴趣不是很大。我有问,你觉得这个课题的意义大吗?他说不大。那你为什么申请?他说因为这样的课题最容易申请到政府的钱。所以,大量国家科研经费,支持的不是有意义的研究,而是诱惑大家申请经费,其实没有做出像样的贡献。
最后,产业政策特别容易导致不公平竞争,因为得到政府支持的企业处于优势地位,得不到政府支持的企业就处于劣势地位。即使后一类企业的产品更优,质量更高,成本更低,仍然竞争不过那些得到政府支持的企业。
除了知识产权保护和法治,改革监管制度、改革反垄断法、废除产业政策,这些对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在这些方面做出真正改革,中国创新的潜力不可能发挥出来。
本文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想了解更多?
那就赶紧来关注我们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有问题请联系小编:
qq:1293092212
评论专区
weixin
-选填,和回复内容一起显示
本站有缓存,一般1小时内能看到您的评论
相关问题、资讯、文章:
[
股票资讯
]
穆迪: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势头将持续
[
股票问答
]
为什么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而股市持续
[
股票资讯
]
向松祚:中国全年经济增速可能降至
[
经济
]
张维迎:我们都该懂的10大经济学
[
经济
]
问诊2017:中国经济、股市、楼
[
经济
]
问诊2017:中国经济、股市、楼
[
股票问答
]
为什么中国经济增长 股票却狂跌
[
经济
]
人民日报评曹德旺言论:中国经济容
[
经济
]
三大主流媒体刊文解读:中国经济怎
[
经济
]
关注!人民日报首提“新方位”:中
[
经济
]
【必看】中国经济高速运转靠什么?
[
经济
]
【经济研究】声誉模式抑或信息模式
[
经济
]
【书单推荐】中国百年经济著作
[
经济
]
【头条】张维迎vs林毅夫:产业政
[
经济
]
【大辩论】林毅夫vs张维迎3小时
[
经济
]
“世界500强”实力榜:中国哪家
[
经济
]
11.29开盘内参:中国中铁中标
[
经济
]
爱情有地域气质:中国好男人分布图
[
经济
]
比尔的测验题来了:中国商务部告诫
[
经济
]
曹德旺“跑路”背后:中国税收最高
已回答的股票问题
[1]
股票跌停可以补仓吗?
[2]
蓝筹股基金有哪些?
[3]
证券公司可以开通港股
[4]
为什么散户抓不住涨停
[5]
蓝筹股是指哪些股票?
[6]
为什么两市股票下跌不
[7]
QFII是外资吗?
[8]
股票走势跟板块不一样
[9]
申购的股票不够钱买怎
股票入门知识
炒股如何开户
股票可以当天买当天卖吗
股市几点收盘
股票买卖手续费
股票k线图怎么看
股票入门基础知识
证券公司佣金最低是多少
股票交易手续费是怎么收取的
股票开户最低佣金是多少
炒股入门知识
股票成交量怎么看
什么时候不宜抢反弹
股票怎么玩
股票五档怎么看
沪港通对股市有什么影响
新手开户时能够开通创业板吗
股票涨停是什么意思
做空是什么意思
怎么查询停牌的股票
炒股专题栏目
更多
证券公司
股票问答
保险问答
基金问答
股票知识
金融理财
信用卡
股票入门
股票术语
炒股入门
炒股技巧
选股技巧
买入技巧
卖出技巧
短线技巧
炒股经验
看盘技巧
理财知识
止损技巧
宋磊炒股
公司分析
技术指标
财务分析
炒股心理
股票交易
股票分析
成交量
K线图
热搜股票关键词
股票标签
涨停股票
口罩股票
主动解套
炒股赚钱
中小板
股票K线
股票套牢
股票佣金
股票对比
热搜股票标签
长安汽车
广发证券
格力电器
上海绿新
工商银行
光大证券
中国中车
伊利股份
燕京啤酒
鲁信创投
五粮液
苏宁云商
证券公司对比
上证指数
中信证券
海通证券
广发证券
上海绿新
国泰君安
国信证券
中国银河
西南证券
招商证券
中国中投
方正证券
光大证券
官网微信公众号
同频道下的文章:
更多
杨锦鑫:失业率再攀新高,黄金中长线看好
广东开学时间公布!广东省教育厅:4月27日
短线炒股怎么看盘
数据中心产业链股票行情
特高压出现逆转信号 通光线缆和日丰股份涨停
炒股如何止损
炒股银山谷是什么
炒股什么是金山谷 炒股金山谷形态解读
热门股票知识
更多股票知识
股票交易手续费
股票入门基础知识
股市什么时候开盘
开盘是什么意思
开盘价是怎么定的
股市几点开盘 股市几点收盘
股票术语
上证指数是什么意思
换手率高说明什么
佣金一般是多少的
股票标签
股票增值权激励
7月解禁股票
嘉实事件驱动股票
股票的代码是什么
职业做股票
连跌一个月的股票
今创集团股票
借贷买股票
大股东减持 股票
股票死的人
炒股经验
更多炒股经验
新手炒股入门该如何
股票开户要收费吗
什么时候不宜抢反弹
股票低佣金开户是什么意思
怎么看股票的影线
如何追涨停板股票
新手开户时能够开通创业板吗
新手炒股开户要多少钱
股票高开低走是什么原因
友情链接:
股票入门基础知识
股市什么时候开盘
股市几点收盘
开盘是什么意思
开盘价是怎么定的
股市开盘时间
股票停牌是什么意思
股票术语
郑重声明:168炒股学习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股票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股票学习网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有效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含有广告标志的信息皆是广告,本站不承担相关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168炒股学习网,专注为中小股民提供炒股入门知识,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股票学习教程,技术指标,炒股技巧等股票知识服务,专注做专业的股票学习网站!
版权所有:168炒股学习网, www.168chaogu.com
粤ICP备14098693号
广告合作QQ:765565686,邮箱:765565686@qq.com